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SEC本週定調股票代幣化,蘋果股票或迎鏈上交易新時代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投資者諮詢委員會將於12月4日舉行關鍵會議,首次公開探討股票代幣化在現有監管框架下的實際運作。會議匯聚納斯達克、BlackRock、Coinbase 等機構專家,旨在釐清代幣化股票的發行、交易和結算機制,同時確保投資者保護不縮水。納斯達克提案顯示,代幣化股票可與傳統股票共享同一訂單簿和監管規則,最快明年第三季度啓動實盤交易,此舉可能重塑全球股權市場基礎設施。
監管分水嶺:SEC直面股票代幣化現實挑戰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投資者諮詢委員會定於12月4日舉行的專題討論,標志着監管機構首次系統性審視股票代幣化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的可行性。這場長達兩小時的會議主題明確指向“股票代幣化:在現有監管下發行、交易和結算如何運作”,其參與者陣容折射出問題的跨行業重要性——納斯達克代表市場基礎設施、BlackRock 代表資產管理部門、Citadel Securities 代表做市商、Coinbase 代表加密生態、Robinhood 代表零售經紀、Galaxy Digital 代表加密投行,幾乎覆蓋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領域的所有關鍵節點。
會議背景源於監管壓力的持續累積。納斯達克近期提交的正式提案直接要求允許上市股票以代幣化形式與傳統股票在同一訂單簿上交易,並強調區塊鏈結算技術無需脫離國家市場體系(NMS)的監管框架。這一舉措使得 SEC 再也無法回避核心問題:當蘋果、亞馬遜等藍籌股真正以區塊鏈形式存在時,其發行、交易和結算環節如何在不破壞現有投資者保護機制的前提下運作?SEC 專員 Hester Peirce 七月時的表態已爲此定下基調——代幣化“不具備改變底層資產性質的魔力”,代幣化證券仍是證券,必須接受聯邦證券法全面監管。
本次會議的核心價值在於從理論原則向實施細節的艱難跨越。委員會將首次在公開場合協調各方,直面一系列技術性極強卻關乎成敗的實操問題:私鑰保管責任如何在經紀商與客戶間分配?當結算週期從 T+2 縮短至秒級時,全國最佳買賣報價(NBBO)機制如何調整?傳統做空策略能否無縫移植至代幣化股票環境?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實則是代幣化能否落地的關鍵,因爲任何漏洞都可能破壞市場公平性或侵蝕投資者保護底線。
合規架構解析:區塊鏈作爲後端帳本的技術路徑
納斯達克提交的藍圖爲“體系內代幣化”提供了迄今爲止最清晰的技術架構。該方案允許同一上市股票以傳統數字形式或代幣形式並行交易,兩種形式共享完全相同的 CUSIP 編碼、訂單執行優先級和經濟權利分配。關鍵在於代幣僅存在於結算層,發行者仍按《證券法》要求完成註冊披露,交易所仍遵循《交易法》運營規範,經紀商繼續通過統一數據流路由訂單,而存托信托公司(DTC)依然承擔最終交割擔保責任。這種設計本質上是用區塊鏈替代後端記錄系統,而非重構前端市場規則。
該架構的精妙之處在於完全嵌入現有 Regulation NMS 監管框架。這意味着代幣化股票交易仍需貢獻於全國最佳買賣報價(NBBO)形成,做市商繼續承擔連續報價義務,市場監管系統照樣能夠識別並阻止洗單交易和欺騙行爲。納斯達克在提案中特別警告,若允許代幣化股票在 NMS 體系外建立平行交易場所,將不可避免地分裂市場流動性、破壞價格發現機制,並導致發行企業無法追蹤其股票的真實交易軌跡。文件明確反對任何監管豁免:代幣化本質是結算技術創新,而非需要差別化監管的新資產類別。
結算環節的重構尤爲關鍵。納斯達克披露 DTC 正在積極構建區塊鏈基礎設施,使得代幣交易能夠在鏈上完成清算,同時保持交易所匹配引擎和市場數據饋送的現有架構不變。如果這套“區塊鏈結算層”按計劃在2026年上半年完成部署,實盤交易最早可在明年第三季度啓動。該模型假設轉讓代理機構將以維護現有簿記登記的同等標準管理代幣化登記冊,遵守相同的托管要求和財務責任規則,唯一的區別在於底層數據庫技術從傳統系統遷移至區塊鏈。
股票代幣化實施關鍵節點
監管討論:SEC 投資者諮詢委員會會議(2025年12月4日)
技術標準:DTC 區塊鏈結算系統設計定型(2026年第一季度)
規則完善:Regulation NMS 適用性確認(2026年第二季度)
系統測試:代幣化股票模擬交易(2026年第三季度)
實盤啓動:首批代幣化股票上市交易(最早2026年第四季度)
參與機構:納斯達克、BlackRock、Coinbase、Citadel Securities、Robinhood、Galaxy Digital
權利保障困境:原生發行與包裝代幣的法律邊界
12月4日會議需要釐清的核心概念分歧在於原生發行代幣化股票與包裝代幣結構的本質區別。原生代幣指發行企業主動將股權登記於區塊鏈,或授權其轉讓代理機構維護鏈上股東登記冊,確保代幣持有者享有完整的投票權、股息分配權和清算優先權。包裝代幣則常見於離岸交易平台,僅提供價格跟蹤的經濟暴露——當標的股票漲時代幣持有者獲利,但他們既不能參與股東大會投票,也無法在公司治理中行使股東權利。
納斯達克在提案中以歐洲某些平台的教訓作爲警示。這些平台上交易的所謂“蘋果代幣”和“亞馬遜代幣”價格曾與標的股票出現嚴重偏離,發行過程未經企業授權,持有者既無投票權也無清算權。當這些代幣價格崩潰時,投資者才震驚地發現自已持有的實爲合成衍生品而非真正的公司股權。交易所嚴正指出,若允許此類未註冊產品在美國市場泛濫,將實質性掏空證券法建立的投資者保護體系,形成監管無法覆蓋的灰色股權市場。
委員會將深入審視股東權利在代幣化結構中的傳導機制。這並非因爲 SEC 對“什麼是股票”存在認知困惑,而是因爲包裝結構引入的中介層可能截留或扭曲權利傳遞。當代幣僅提供價格暴露時,其法律性質開始趨近證券型互換,觸發《多德-弗蘭克法案》下截然不同的披露和保證金要求。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SIFMA)在提交的評論文件中明確強調,投資者在代幣化形式下必須保留與傳統持股相同的法律和實益所有權,否則該產品將質變爲完全不同性質的金融工具。
從司法實踐角度,美國最高法院近年來在 Howey 測試和 Reves 測試中確立的判斷標準依然適用。代幣化不改變底層資產的法律定性,但包裝結構的復雜性可能模糊權責邊界。2024年 SEC 訴 Ripple 案中關於“投資合同”的論證邏輯可直接延伸至股票代幣化場景:如果投資者合理預期從他人的努力中獲得利潤,即便以代幣形式存在,仍應納入證券監管範疇。這種法律連續性爲原生代幣化提供了確定性和安全性,同時將不合規的包裝結構排除在保護之外。
監管摩擦譜系:從技術適配到規則重構的挑戰
本次會議議程實際上勾勒出股票代幣化面臨的監管摩擦譜系。在低摩擦區間,發行者註冊代幣化股票並在國家證券交易所上市,與傳統數字股票互換交易——正如納斯達克提案描繪的圖景。現有《證券法》《交易法》體系已爲此提供法律基礎,只要將代幣化定性爲結算方式創新而非證券產品創新。區塊鏈作爲記錄保存技術也符合要求,前提是註冊清算機構和轉讓代理機構滿足當前托管、帳簿記錄和財務責任標準,SEC 工作人員早先關於數字資產托管的聲明已將其界定爲合規工程問題。
高摩擦領域則涉及根本性的規則重構。上市股票實現 24/7 連續交易直接衝擊 Regulation NMS 關於交易時段和統一數據的核心假設。盡管監管者在加密貨幣語境下討論過全天候市場,但將其應用於代幣化蘋果股票意味着重寫最佳執行規則——當紐約閉市而東京交易時,經紀商如何履行對零售客戶的信義義務?另一種高摩擦模式是代幣化股票僅在非 NMS 區塊鏈場所交易且不註冊爲交易所或替代交易系統,這與現有市場結構規則直接衝突。納斯達克與 SIFMA 均警告,允許股權交易量向未連接平台遷移將撕裂 NBBO,使零售投資者暴露於過時報價的風險中。
立法動態顯示相反方向的趨勢。參議院正在推進的《負責任金融創新法案》明確將代幣化股票和債券分類爲證券,並鞏固 SEC 的監管管轄權。這表明任何試圖將代幣化股權置於證券法範圍外的嘗試都將面臨立法阻力而非順風。可能的妥協路徑是允許代幣化股票在現有交易時段內運作,同時爲跨境交易和延長時段設置特殊制度。這種漸進式改革既尊重現有市場結構,又爲技術創新預留空間,符合 SEC 一貫的審慎監管哲學。
市場影響前瞻: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的融合加速
若 SEC 爲合規的股票代幣化開啓綠燈,全球股權市場可能迎來自電子交易普及以來最深刻的基礎設施變革。結算週期從 T+2 縮短至近乎實時將顯著降低交易對手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國際清算銀行(BIS)研究顯示,全球股權市場因結算延遲每年產生約 800 億美元的機會成本,代幣化技術有望消除大部分效率損失。此外,區塊鏈的可編程性爲股票賦能新功能——自動股息分配、即時投票執行、動態權利管理——這些都可能增強股東參與度和公司治理效率。
對不同類型的市場參與者而言,代幣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各異。零售投資者可能通過 fractional shares 更便捷地參與高價股投資,而鏈上記錄的透明度使所有權追蹤和審計更爲簡易。然而,新型風險隨之浮現:智能合約漏洞可能導致權利執行錯誤,私鑰管理失誤可能造成不可逆資產損失,跨鏈互操作性問題可能引發結算失敗。這些風險要求托管服務、保險產品和監管框架同步升級,否則可能阻礙大規模採用。
從競爭格局演變看,傳統交易所、加密平台和金融科技公司將在代幣化生態中重新定位。納斯達克等現有交易所憑藉監管合規優勢可能主導初期市場,但 Coinbase 等加密原生平台在用戶體驗和技術整合上更具靈活性。BlackRock 等資管巨頭則可能發行代幣化基金份額,進一步模糊傳統證券與數字資產的邊界。最終勝出的平台將是那些能同時滿足技術創新、監管合規和用戶體驗要求的參與者,而這次會議正是各方展示這種平衡能力的關鍵舞臺。
12月4日的 SEC 會議雖不直接制定規則,卻可能成爲傳統股權市場擁抱區塊鏈技術的認知轉折點。當納斯達克與 Coinbase 同臺描繪代幣化未來時,我們正在見證兩個曾經平行世界的架構對話——一邊是歷經百年錘煉的投資者保護體系,一邊是追求極致效率的分布式帳本技術。股票代幣化的真正考驗不在於技術可行性,而在於能否在創新與監管、效率與公平、開放與規範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無論本次會議結論如何,一個趨勢已經明朗:鏈上股票不再是理論構想,而是迫近的商業現實。未來一年,監管者的審慎與市場主體的創造力,將共同決定這份現實以何種姿態融入全球金融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