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比特幣隱含波動率僅 54%!彭博:華爾街改寫散戶賭場規則

彭博報導指出,儘管比特幣歷史高點一度暴跌至 8.1 萬美元,跌幅達 36%,引發加密貨幣市值單月蒸發超過 1 兆美元,但與過去幾次熊市不同的是,此次價格劇烈修正背後,隱含波動率僅維持在約 54% 相對低位,遠低於歷史峰值。這顯示出市場正經歷一場根本性的結構轉變:從以散戶主導的「投機泡沫」,走向以機構主導的「有序震盪」。

比特幣暴跌 36% 背後的反常冷靜

比特幣漲跌幅

(來源:Coinglass)

比特幣近期一度跌至 8.1 萬美元水位,雖然撰稿當下 BTC 已經回升至約 9 萬美元,但其在本月的跌幅仍然高達 20%,讓 11 月成為了比特幣在今年至今表現最差的月份。若從 12.6 萬美元的歷史高點計算,跌至 8.1 萬美元的跌幅達 36%,這種幅度在傳統金融市場足以引發系統性恐慌。

然而,彭博的報導揭示了一個反常現象:一般而言,價格暴跌時隱含波動率會急劇飆升,以反映交易者對未來方向的高度不確定。但這次市場大跌中,波動率僅維持在約 54% 的相對低位,遠低於歷史峰值。在 2022 年 Terra/Luna 崩盤和 FTX 倒閉時,比特幣的隱含波動率曾飆升至 100% 以上,反映極度恐慌。相比之下,本次 36% 暴跌中僅 54% 的波動率顯得極為「冷靜」。

隱含波動率是從期權價格反推出的市場對未來價格波動的預期。當投資者預期未來價格將劇烈波動時,會願意支付更高的期權費用來對沖風險,推高隱含波動率。反之,若預期波動溫和,隱含波動率就會較低。本次 54% 的水平意味著,儘管價格已經暴跌,但投資者並不認為未來會出現更劇烈的波動,這種信心在過去的比特幣歷史中極為罕見。

彭博進一步強調,這主要得益於兩大因素:其一是機構化的風險傳導機制,現貨 ETF 與期權市場扮演緩衝墊,減輕了散戶恐慌性拋售的連鎖效應;其二則是監管環境與政治氛圍改善,美國的友善加密政策,讓比特幣逐漸被視為正規資產而非賭場籌碼。

本次暴跌的反常特徵

價格跌幅:從 12.6 萬跌至 8.1 萬美元,暴跌 36%

市值蒸發:單月超過 1 兆美元

隱含波動率:僅 54%,遠低於歷史危機時的 100%+

市場反應:有序震盪而非恐慌性崩盤

ETF 流出 35 億美元與機構接管

比特幣現貨 ETF 原本被視為市場主要買盤支柱,但 11 月卻出現了高達 35 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創下最糟單月紀錄。這個數字意味著自 2024 年 1 月 ETF 推出以來累計的 576.1 億美元流入中,約 6% 在單月內流出。在傳統 ETF 市場,這種規模的流出通常會引發價格崩盤和流動性危機。

然而,比特幣價格雖然下跌但並未崩潰,這背後是機構基礎設施的支撐。彭博指出,傳統金融巨頭如高盛、摩根大通,正透過衍生品、做市服務與風險對沖工具,逐步掌控加密市場的基礎設施。這些機構不是簡單地買入或賣出比特幣,而是透過複雜的交易策略管理風險敞口。

例如,做市商可能在現貨市場賣出比特幣,同時在期貨市場建立多頭對沖,或透過期權組合鎖定風險。這種精密的風險管理使得即使出現大規模拋售,市場也不會出現流動性枯竭和價格暴跌的惡性循環。機構的參與增加了市場深度,吸收了大量拋壓,這是散戶時代無法想像的。

過去以散戶情緒主導的極端波動行情,例如 2022 年的 Terra/Luna 與 FTX 崩盤事件,市場波動常常因高槓桿與 FOMO 而失控。散戶投資者傾向於追漲殺跌,在恐慌時不計成本拋售,在貪婪時瘋狂加槓桿,這種行為模式放大了價格波動。相比之下,機構投資人偏好嚴格控管風險,寧可犧牲爆發力,也要換取更可預測的價格行為,使下跌過程更傾向於是「有序修正」而非「自由落體」。

從交易量結構來看,機構交易現在占比特幣市場的主導地位。Coinbase、Kraken 等面向機構的交易平台成交量占比持續上升,而面向散戶的幣安雖然仍是全球最大交易所,但其市場份額正在被機構平台蠶食。這種結構性轉變意味著比特幣價格越來越由機構的風險偏好和配置需求驅動,而非散戶的情緒波動。

從賭場籌碼到數位黃金的質變

彭博最後總結,若「溫和波動」成為新常態,比特幣很可能將從散戶的「賭場籌碼」轉型為機構的「數位黃金」。這個類比極為精準,因為黃金的年化波動率僅 15.8%,遠低於股票(標普 500 約 18%)和比特幣(歷史上常超過 80%)。若比特幣的波動率能夠持續下降至 50% 以下甚至更低,其作為「價值儲存」資產的屬性將被更廣泛接受。

這代表加密市場正快速融入主流金融體系,雖然市場的暴富機會將減少,但系統性風險也將大幅下降,對長期投資人而言是正面訊號。過去比特幣一年內暴漲 1,000% 或暴跌 80% 的情況可能成為歷史,未來更可能是年化 30%-50% 的相對穩定成長。這種轉變對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影響迥異:投機者會失望(因為缺乏暴富機會),但長期投資者會欣喜(因為風險降低且收益仍遠超傳統資產)。

從機構配置角度看,波動率下降是比特幣被納入標準投資組合的前提。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受監管的機構投資者對波動率有嚴格限制,年化波動率超過 60% 的資產通常被排除在配置範圍之外。若比特幣波動率降至 50% 以下,這些數兆美元規模的機構資金將獲得配置許可,可能引發新一輪大規模流入。

監管環境與政治氛圍的改善是這種轉型的重要推手。川普政府的親加密政策、SEC 對加密友好官員的任命、國家比特幣儲備的建立,這些都在向市場傳遞信號:比特幣不再是邊緣資產,而是國家戰略資產。這種定位的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投資者對比特幣的風險評估。

比特幣機構化的三大證據

波動率下降:36% 暴跌但隱含波動率僅 54%,顯示恐慌情緒被控制

機構主導交易:高盛、摩根大通透過衍生品掌控市場基礎設施

類黃金轉型:從年化波動 80%+ 降至 54%,邁向黃金的 15.8%

散戶時代的終結與新投資策略

對於散戶投資者而言,比特幣的機構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於系統性風險下降,不會再出現 FTX 式的突然崩盤;挑戰在於暴富機會減少,不會再有「一年百倍」的神話。在新的機構主導時代,散戶需要調整投資策略:放棄短期投機,轉向長期持有;降低槓桿使用,避免在溫和波動中被清算;關注機構動向(ETF 流入、大型公司買入),而非社交媒體的 FOMO 情緒。

從風險管理角度看,溫和波動率意味著期權和衍生品策略變得更可行。散戶可以透過賣出備兌看漲期權(covered call)獲取額外收入,或透過保護性看跌期權(protective put)對沖下行風險。這些策略在高波動環境中成本過高,但在 54% 波動率環境下變得經濟可行。

彭博的報導揭示了比特幣市場正在經歷的深刻轉型。從「賭場籌碼」到「數位黃金」的演變,不僅是價格特性的改變,更是整個生態參與者結構的重組。華爾街的接管雖然降低了投機性,但也為比特幣真正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鋪平了道路。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