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後,加密VC需要成為「大教堂」的建築師

robot
摘要生成中

看了這期節目,對幾位嘉賓的討論印象深刻,尤其IOSG創始人Jocy「大教堂與賭場」的對比發人深省。

我從 90 年代末就開始關注互聯網和風險投資,在我的印象中,VC在過去二十多年,一直享有極高的聲望和尊敬。

但如果看全球投資版圖,會發現VC在其中占比只有 1 %左右。它和藝術品、房地產一樣,被歸為「另類投資」。

為什麼一個如此小眾的投資類別,卻享有了最多的尊敬和聲望?

在我看來是因為VC是「未來」的代名詞。 當 90 年代末的銀行家們還在嘲笑那些「燒錢」的網站時,是KPCB看懂了亞馬遜,是紅杉看懂了思科和谷歌,是IDG看懂了騰訊。他們投入的也不僅是資本,更有自己的信譽、人脈和策略智慧。

這種尊重是VC給自己贏來的。它包含著人類對「科技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始期待,包含著對「創造」本身的浪漫主義崇拜,更包含著一種對最稀缺品質的認可:敢於承擔最大的風險,去支持那些「不可能」的夢想,並與之共同改變世界。

那為什麼受人尊重的VC模式,到了加密領域,卻混成了個人喊打,且非常弱勢的局面?

很簡單,太多加密是沒有「VC精神」的。他們提供的不再是「聰明錢」,而是「懶惰錢」。他們不再是「建設者」,而成了「掠奪者」。模式不再是「共同成長」,而是利用資訊差、製造資訊差、短時間獲取高額利潤。

加密VC也因此失去了「生態位」。所以只能承擔著最長的鎖倉期,卻眼睜睜看著交易所、做市商甚至項目方自己透過各種名目提前套現。成了為賭場提供「耐心資本」的最後接盤俠。

這個週期MEME和「公平發射」的興起,本質上是一場社群對「VC幣」原罪的文化反抗。這是加密VC們為上一個週期的貪婪和懶惰所付出的代價。

那加密VC死了沒?

那些投機的、懶惰的、「黃牛式」的VC確實死了不少。但加密VC這一行沒有死,反而會因此得到一些淨化。

就像互聯網泡沫,那些湧進來的熱錢紛紛死掉了,但真正堅信互聯網未來的「建築師」留下來——紅杉沒有死,KPCB沒有死——才有了後來亞馬遜和谷歌的輝煌。

歷史正在重演。「賭場」無法自行建造「大教堂」。這個行業仍然迫切需要資本,但它需要的是有遠見、有耐心、真正提供「聰明錢」的資本。這不是加密VC的終結,而是一場殘酷的「大浪淘沙」,讓更多加密VC回歸VC的真正使命——

承擔風險,支持創新,推動世界的進步,並從中獲取回報。

VC-1.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