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爲何迫切需要ZK-VM?

robot
摘要生成中

作者:0xTodd;來源:X,@0x_Todd

在以太坊擴容底下的衆多思路中,ZK 是最難聊的。

縱觀全網,V 神和以太坊基金會對 ZK 的押注是最多的。ZK 有點像以太坊家裏最小的兒子,傾注心血最多,但是未來也最不明朗。

前幾天,以太坊基金會又發布了 Kohaku 路線圖,是一個隱私錢包的各種基礎組件。路線圖裏面再次強調,更多的功能還需要仰仗 ZK-EVM/ZK-VM 的實現。

那麼,以太坊究竟爲什麼這麼迫切地需要 ZK-VM

答案是,爲了性能,且不是犧牲安全換來的

之前聊過一個話題,是說提高以太坊性能最立竿見影的手段,就是提高 GAS 上限,簡而言之就是讓每個區塊變大。

但是,提高 GAS 上限是有代價的,過大的區塊對於節點是沉重的負擔。

目前以太坊的驗證模式,稱之爲“全員全驗”,即全部節點要對每個區塊做全部驗證,這個思路簡單粗暴,可惜冗餘過大。

5FDwR43v8acoFyIvG901mh6kxDiGrbr91TJNTSG3.jpeg

因爲如果 GAS 上限提得過高,那麼每個節點的工作量都要同步大幅上升。

要知道,以太坊的區塊間隔是 12 秒,這裏還要給區塊在全球的傳播預留時間,還有一堆老六夾子要去排 MEV,每個驗證者接受區塊、驗證區塊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短暫(大概 4~8 秒),確實沒法做很多驗證。

但是,如果把以太坊的 L1 全盤 ZK 化,它會變成“全員一驗”。當一個區塊被組裝好後,先走一個 ZK 證明。

衆所周知,ZK 出證明很慢,但是驗證極快。所以,每個區塊只需要被 ZK 化一次,全部節點就只需要快速復核證明是否正確即可。

Rb4MIs1laJTdRo45IiA0qUH6T6nF38Zo1yQTQy9b.jpeg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玩命提高 GAS 上限了,因爲無論怎麼提升,對於節點的負擔都不會太大。

做個比喻,以前你在釘釘裏走一套請假的審批流程(發交易),需要每個領導(節點)親自看一下你還有沒有剩餘假期(全員全驗),全部批準了才行。

ZK 化之後,你還是申請請假流程(發交易),系統發現你有剩餘假期,直接告訴各位領導“這個人有假”,且領導完全相信系統不會出錯(ZK),然後領導批準就快多了(全員一驗)。

這就是以太坊要進行 ZK 化的原因

但是這個工程量相當大,畢竟密碼學含量太高了,所以以太坊必須和其他團隊共同合作

那麼第三方團隊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呢?這裏拿以太坊基金會 Justin 提到的 Brevis 協議做一個例子,這也是目前跑 ZK 最快的協議。

dZa2CBB1wRzsDEHMP9yXH75CNE0pLC90ZHGNIMOa.png

Brevis 是做 ZK-VM 賽道的,他們最新的 Pico Prism 技術目前是在給定條件下出 ZK 證明最快的。

根據披露,在當前 45M GAS 上限的以太坊區塊上,Brevis 用了 64 張 RTX 5090 GPU。測試中 99.6% 區塊在 12 秒內完成證明,以及 96.8% 的 10 秒內證明覆蓋率。

Pz0HZtHKwHNO8IfSFvKkO4Yg7YaiYSSBtNDoHeA0.jpeg

這個數據是很牛逼的。

以太坊爲了去中心化,要求做 ZK 證明的設備不得超過 10w 美金

不然人均放幾臺 H200/B200 肯定比這快,但是那樣門檻又太高了。Brevis 這些顯卡剛好卡在 10 w 美金量級。

另外,爲什麼 10 秒覆蓋率也很重要

因爲一般 MEV 區塊是 1~3 秒出,再加 10 秒的證明,正好 12 秒填滿,屬於剛剛好用完時間,所以 12 秒出不行,必須 10 秒覆蓋率很高。

所以 Brevis 等於是“在帶腳鐐跳舞比賽中得到舞王桂冠”。

Brevis 比較牛的技術是在多GPU 集羣上有所突破,不過那邊技術細節比較多,等後面有時間再單開一帖慢慢聊。

最後,回到正題做個總結。

以太坊要想 L1 提速,就得加 GAS 上限;

要想加 GAS 上限,就得 ZK 化;

要想優雅 ZK 化(<10秒出證明、<10w 美金買設備),就需要 Crypto 圈密碼學界的合力。

ETH2.1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