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 IBIT 逆勢吸金 7400 萬美元!比特幣守住 10 萬關鍵揭秘

關稅風暴重創市場,70 億美元加密倉位遭清算,比特幣卻未跌破 10 萬美元,貝萊德 IBIT 在所有 ETF 撤退時持續買入,成為穩定價格的隱形支撐。

關稅衝擊下的比特幣 ETF 分水嶺

2025 年 9 月 25 日至 10 月 13 日現貨比特幣 ETF 流量表

(來源:Farside)

10 月 10 日,川普對中國關稅威脅引發全球風險資產暴跌,比特幣在 24 小時內從高點回落超 11 萬美元,約 70 億美元的槓桿倉位被強制清算。市場普遍預期現貨比特幣 ETF 將出現大規模贖回潮,但 Farside 數據顯示出乎意料的結果:當日美國現貨 ETF 總淨流出僅 450 萬美元,而貝萊德 IBIT 單日淨流入高達 7,420 萬美元。

這種「逆勢吸金」現象並非偶然。10 月 13 日週一,當其他 ETF 合計流出 3.264 億美元時,IBIT 再次逆流注入 6,040 萬美元。這種結構性差異揭示了機構投資者的真實態度,也解釋了為何比特幣價格能在宏觀恐慌後迅速企穩。

週初資金狂潮奠定防禦基礎

10 月 6 日至 8 日期間,美國現貨比特幣 ETF 經歷了創紀錄的資金流入:

10 月 6 日:單日淨流入 12.1 億美元(數月來最高)

累計三日:超過 20 億美元新資金進入託管

主要貢獻者:IBIT 佔據流入量最大份額

這些「衝擊前注入」的資金為 ETF 提供了關鍵緩衝。當關稅消息引發拋售時,早期買入的機構投資者並未恐慌性贖回,反而在價格回落時繼續加碼。

IBIT 如何成為比特幣價格穩定器

· 授權參與者機制的槓桿效應

ETF 贖回並非直接觸發交易所拋售。授權參與者(AP)透過以下流程處理:

· 投資者贖回 ETF 份額

AP 透過期貨和現貨市場對沖風險

· 比特幣實際轉移延遲數日完成

10 月 10 日的小幅淨流出原本可能引發 AP 的對沖性拋售,但 IBIT 的 7,420 萬美元流入抵消了這種壓力,使得整體一級市場保持中性,避免了連鎖式拋售。

· 持有者結構的分化優勢

貝萊德 IBIT 在關稅日逆勢流入 7,420 萬美元,而其他 ETF 則合計流出資金。這種分化源於持有者結構差異:IBIT 擁有費用最低(僅 0.25%)、規模最大的優勢,吸引了以機構為主的長期配置型資金。相比之下,中小型 ETF 散戶比例較高,在市場波動時面臨更大贖回壓力。

這種分化顯示高淨值投資者與機構在市場波動時的抗壓性更強,他們將價格回落視為加碼機會而非退出信號。

衍生品清算 vs. ETF 穩定性:兩種力量的對抗

70 億美元清算主要來自槓桿衍生品倉位,而非 ETF 持有者恐慌。兩個市場呈現截然不同的特徵:

衍生品市場採用高槓桿操作,價格波動時觸發瞬間清算,大幅放大市場波動。10 月 10 日的暴跌中,期貨和永續合約的強制平倉形成連鎖反應,短時間內製造了巨大拋壓。

現貨 ETF 市場則具備結構性緩衝優勢:投資者無法使用槓桿、贖回流程存在時間延遲、授權參與者的對沖機制分散了拋售壓力。這些特性使 ETF 在暴跌中充當「減震器」角色。

10 月 13 日比特幣反彈至 10.5 萬美元區間,正是 IBIT 持續買入與衍生品清算完成的雙重作用。當川普發布「對中國談判保持開放」訊號後,市場情緒迅速修復,而 ETF 體系的穩定結構為反彈提供了流動性基礎。

三大關鍵啟示

1、買家群體分散化

並非所有 ETF 持有者行為一致。IBIT 的機構客戶在波動中視為買入機會,而中小型 ETF 面臨散戶贖回壓力。這種分化在未來市場波動中可能持續發揮穩定作用。

2、週初流入改變起點

10 月初注入的 20 億美元像壓艙石,提供了價格下方的支撐。這些新持有者尚未獲利,贖回意願低,形成了價格的天然防線。

3、監管產品減緩恐慌

相比 2021 年牛市中衍生品主導的暴漲暴跌,ETF 時代的比特幣展現更強的價格韌性。機構級產品正在改變加密市場的波動特性。

· 比特幣現貨 ETF 開啟機構級配置時代

貝萊德 IBIT 的逆勢表現證明,傳統金融巨頭進入加密市場後,波動性質正在改變。當散戶因新聞恐慌時,機構正在系統性建倉。隨著更多養老基金、主權財富基金透過 ETF 配置比特幣,未來類似關稅事件可能難以再製造 10% 以上的單日跌幅。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