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Fun 啓動中文 Meme 創作大賽!
創建或交易 Meme 代幣,瓜分 3,000 GT 獎勵! 💰
🎨 1 分鍾零代碼發幣,僅需 ~0.0000042 GT Gas 費
🏆 最高市值代幣瓜分 1,000 GT
💎 畢業代幣前 100 名購買地址瓜分 2,000 GT
代幣發射時間: 10 月 3 日 00:0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活動時間: 10 月 8 日 17:3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釋放創意,立即參與 👉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516
#GateFun #GateLayer #Web3 #MemeToken
「預測市場」破圈時刻:巨頭爲何爭搶定價不確定性?
你上一次聽到 Web3 的 10 億美元級別的融資,是什麼時候?
2025 年 10 月 7 日,預測市場 Polymarket 官宣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將對其進行 20 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投後估值高達 90 億美元,這不僅是近年來 Web3 領域項目獲得的最高融資額之一,更將預測市場的潛力與熱度推至舞臺中央。
有意思的是,近期無論是 Hyperliquid 等去中心化玩家加入新戰局,還是 Kalshi 爲代表的合規後發玩家加速追趕,這場競賽都在肉眼可見地加速。
而在此背後,不僅關乎誰將主導未來的預測市場,更關乎如何金融化現實世界中的所有不確定性。
從 Polymarket 到 Kalshi,多點開花
去中心化預測市場一直是區塊鏈早期應用的重要實踐賽道之一,譬如小編就在多年前的諸多科普書籍中頻繁看到 Augur 等古早玩家的舉例 ——無論是選舉、天氣、通脹、體育還是 IPO,用戶都可以在去中心化上直接交易「是 / 否」合約。
但實際上,雖然概念提出得早,但直到 Polymarket 的出現,才算是真正將這個概念破圈出界,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 2024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助推:
在傳統民調普遍更傾向於某一方的大背景下,最終 Polymarket 以超越民調的精準預測和可驗證的價格信號,證明了這種用「真金白銀」投票的去中心化預測市場,具有極高的市場風向觀察參考價值。
這也導致近半年來,Polymarket 在不同事件中已經開始頻頻成爲主流媒體引用的概率參考來源,不過預測市場一直在合規的桎梏中掙扎,像 2022 年 Polymarket 就因運營未註冊的衍生品市場,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處以 140 萬美元罰款,並禁止向美國用戶提供服務。
而近兩年來,成立比 Polymarket 還早的 Kalshi 異軍突起,選擇了一條專注於合規的道路——成爲首家由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監管的預測市場平台,且2024 年 10 月,聯邦法院還裁定其獲準上線美國首個受監管的選舉市場,這也讓 Kalshi 的監管地位更加穩固。
來源:polymarketanalytics
截至 2025 年 10 月 10 日,從 Polymarket 與 Kalshi 的數據對比來看,除了總交易量 Polymarket 以 13 億美元 vs 4.1 億美元大幅碾壓之外,在市場數量(1.02 萬 vs 4.35 萬)及未平倉合約量(1.7 億美元 vs 2.4 億美元)上,Polymarket 均已落後 Kalshi。
值得注意的是,爲了重返美國市場,Polymarket 其實也在今年採取了合規嫁接的戰略:早在 7 月它就已以 1.12 億美元收購持有 CFTC 牌照的交易平台 QCX LLC,已開始對包括體育賽事和選舉市場在內的事件合約進行自我認證。
這也很可能和最新的 20 億美元巨額融資是一個組合拳,且 Polymarket 首席執行官 Shayne Coplan 在 10 月 9 日也發布帶有 POLY 符號的推文,可能成爲兩雄競爭的關鍵變量。
從預測市場,到更大的母集
可能不少人會好奇,爲什麼紐交所的母公司 ICE 會對 Polymarket 擲出 20 億美元的巨額賭注?
這需要跳出 Web3,從更大的金融母集來理解預測市場。
首先,ICE 一直在 Crypto 領域積極布局,包括多年來以母公司和多個關聯實體相繼布局加密金融產品,陸續覆蓋比特幣現貨、期貨合約等標的,也包括衆所周知的加密交易平台 Bakkt。
其次,預測市場在本質上是「交易平台」的一個子集,或者說另一種呈現形式,譬如 Polymarket 上有很多針對 BTC、ETH 等主流加密資產在 10 月底、年底等不同時間節點的價格預測投注。
從理論上而言,如果將預測兌現的時間節點無限細分,從年底到今日結束,再到 1 分鍾後、1 秒鍾後,那本質上這就成了交易平台上的即時「投注」(買賣行爲),ICE 看重的或許正是這種能夠金融化一切不確定性的能力,它能拓展現有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市場的邊界。
因此,像 Polymarket 這樣擁有巨大用戶基礎和交易量的平台,可以作爲 ICE 集團未來結構化金融產品、機構對沖工具和信息定價服務的關鍵入口,換言之,ICE 並非看中單一應用,而是押注預測市場「衍生化一切」不確定性的潛能。
也正因如此,除了 Polymarket 與 Kalshi 這種更像是一條事件市場專科路徑的競爭,Hyperliquid 等去中心化玩家也開始探索着在高性能合約平台入口上插入預測模塊的混合路徑,兩條路徑分別有其優劣,但未來也可能互爲補充或競爭。
Hyperliquid 等去中心化玩家的新變量
譬如 Hyperliquid 通過的 HIP-3 提案,它在核心基礎設施上引入了無需許可、由開發者部署的永續合約市場,此前只有核心團隊可以上線交易對,但現在任何質押 100 萬 HYPE 的用戶都可以直接在鏈上部署自己的市場。
簡言之,HIP-3 允許在 Hyperliquid 上無需許可地創建和上線任何資產的衍生品市場,這徹底打破了過去 Perp DEX 只能交易主流加密貨幣的局限(延伸閱讀《perp DEX 的「奇點時刻」:Hyperliquid 爲什麼能踹開鏈上衍生品的門?》)。
這不僅意味着開放的合約部署機制,也爲後續的預測市場模塊奠定了技術基礎,未來在 Hyperliquid 上,用戶或許可以直接交易這樣的市場:
在這種架構下,預測市場不再是一個獨立賽道,而成爲鏈上高性能衍生品體系中的一個子模塊,且由於它復用了 Hyperliquid 的撮合深度、清算系統和訂單簿邏輯,天然具備更高的交易效率和資金利用率。
相比之下,Polymarket 的模型更偏「事件交易」,Hyperliquid 的模型更偏「價格交易」—— 一個從信息出發,一個從結構出發,卻都在指向同一個終局:讓未來的概率被市場即時定價。
寫在最後
總的來看,以 Hyperliquid 等重量級去中心化玩家的介入,與 ICE 20 億美元投資爲前後節點,預測市場已經不再只是一個供大家「下注」或「預測未來」的小工具,而是成爲機構、分析師甚至央行觀察市場情緒的前哨站。
這也意味着,它已不再只是投機者的樂園,而是正快速蛻變成一個高效率、高流動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成爲 DeFi 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