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Fun 啓動中文 Meme 創作大賽!
創建或交易 Meme 代幣,瓜分 3,000 GT 獎勵! 💰
🎨 1 分鍾零代碼發幣,僅需 ~0.0000042 GT Gas 費
🏆 最高市值代幣瓜分 1,000 GT
💎 畢業代幣前 100 名購買地址瓜分 2,000 GT
代幣發射時間: 10 月 3 日 00:0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活動時間: 10 月 8 日 17:3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釋放創意,立即參與 👉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516
#GateFun #GateLayer #Web3 #MemeToken
社交媒體觸及率算法揭秘:不只是數字的遊戲
觸及率是我一直在社交媒體經營中最頭痛的問題。平台不斷調降觸及率,讓辛苦製作的內容曝光率直線下降,這到底怎麼算的?
其實觸及率計算很簡單:就是【觸及人數÷粉絲總數×100%】。舉例來說,如果你有1000名粉絲,但只有100人看到你的貼文,那觸及率就是可憐的10%。
不過這裡要區分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觸及人數(Reach)是指看到你貼文的「獨立用戶數」,每個人只計算一次,無論他看了幾次。
而曝光次數(Impressions)則是計算「總次數」,同一個人看了三次就算三次。
對比FB和IG的觸及率,差異相當明顯。以某品牌為例,同樣的內容在IG上的互動率達1.49%,遠高於FB。這不僅反映了平台特性的不同,也說明了用戶行為的差異。
我發現很多創作者過度執著於觸及率數字,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互動質量。與其盯著那些被平台演算法操控的數字,不如專注於提升內容價值。畢竟,低觸及率但高轉化的內容,比高觸及率但無實質互動的內容有價值多了。
在這個社群平台不斷變動規則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理解觸及率的算法,更要思考如何突破平台限制,真正觸及目標受眾的心。
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工具可能幫助我們優化觸及率,但最終還是內容本身的價值決定了一切。平台可以改變演算法,但優質內容始終能找到自己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