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對話 ChainOpera AI 聯創:把 AI 的所有權還給社區
作者 | 吳說區塊鏈
本期吳說播客專訪 ChainOpera AI 聯合創始人 Salman Avestimehr ,南加州大學(USC)電氣與計算機工程、計算機科學教授,USC–Amazon 可信 / 安全機器學習中心創始主任,曾獲 PECASE(美國總統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獎)、IEEE Fellow 等。他的代表性研究領域包括聯邦學習、信息論、編碼計算以及區塊鏈系統。圍繞以“社區共建、共同所有”的方式打造 AI Agent 與模型網路,就 AI 與區塊鏈的交叉領域深入討論了去中心化 AI 究竟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如同當初互聯網讓人與人之間建立了更密切的聯繫一樣,AI 作爲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同樣也會讓人類與復雜生態更容易建立聯繫,使得個人在面對龐大的中心化系統時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共同創作、共同所有。
對話核心信息包括:ChainOpera 當前由四層組成:AI Terminal 超級應用,BSC 上線,內置 Agent 社交網絡;Agent 開發者平台(已上線超 1 萬個 Agent); 模型與 GPU 供給平台(與多方算力/模型提供者合作);原生區塊鏈協議,以 “Proof of Intelligence” 衡量各參與方貢獻並實現可驗證性。項目主張以區塊鏈賦予 AI 以開放、可驗證與所有權分配,同時以 AI 降低鏈上復雜度、加速主流採用。
音頻轉錄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錯誤。請在小宇宙、YT 等收聽完整的播客,作者觀點不代表吳說觀點,請讀者嚴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規。
小宇宙:
YouTube:
項目與個人背景介紹
Salman Avestimehr:大家好,我是 Salman Avestimehr,ChainOpera AI 的聯合創始人。同時我也是 USC 的教授,主要研究去中心化 AI、區塊鏈系統和信息論。
簡單介紹一下 ChainOpera AI 的背景與工作。我們自 2019 年起投入去中心化 AI 領域,當時我們構建了一個開創性的聯邦學習開源庫 「FedML」,把去中心化 AI 帶到真實世界場景,支持在分布式、不可匯集的數據上訓練機器學習模型。從那以後,我們在這一領域持續進行了大量的研發與探索。
可以說,六年後的今天,ChainOpera AI 已經發展爲一個基於區塊鏈的全棧 AI 平台,以全新的方式實現 “協作式智能”:由社區共同創建、共同所有的 AI 代理與模型會組成網路,彼此協作,從而以一種新路徑推動 AI 的普及與落地。
這就是我們在 ChainOpera AI 的總體使命與願景,換個角度講,我們的長期目標是構建「Crypto AGI」一種由社區共同構建、共同所有的智能體,隨着更多的 Agent、數據與算力加入網路而不斷成長,其目標,是以去中心化 AI(可以理解爲去中心化版 ChatGPT)的新範式,把加密與 AI 的主流化採用,以社區用戶所有的方式真正帶入現實世界。
ChainOpera AI 創立的契機是什麼?
Salman Avestimehr:ChainOpera AI 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大約 6 年前,當時我的聯合創始人 Chaoyang Aiden He 還在我南加州大學(USC)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我們開始一起做我剛提到的 FedML(聯邦機器學習) — — 那基本上就是他的論文工作。所以,ChainOpera 的願景與使命可以追溯到 6 年前;那時我們就判斷,這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自那以後,隨着我們在不同階段開展的研發與落地活動,團隊不斷擴充、能力也持續增強。目前可以將我們的團隊理解爲兩個核心板塊:
其一是 AI 團隊,聚焦於去中心化場景下的模型構建與訓練、推理執行,以及在 Agentic 系統中實現多智能體協作以向終端用戶交付價值的多種方法;
其二是區塊鏈系統團隊。當系統走向去中心化,生態裏會有很多參與方 — — 比如資源提供方、Agent 構建者、以及貢獻反饋與數據的終端用戶。從去中心化區塊鏈系統視角看,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評估每個參與者的貢獻。因此我們正在構建一個 AI 原生的區塊鏈系統來支撐這樣的去中心化 AI 平台。以上就是我們團隊的兩大組成。
我們很高興能夠同時匯聚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精英人士,成員既有畢業於 Berkeley、Stanford、USC、MIT 等頂尖院校的優秀人才,也有來自 Amazon、Google、Microsoft 等大型科技公司的資深工程師與研究人員加入,共同推動這一領域向前發展。
AI 與區塊鏈最佳結合點在哪? AI 與區塊鏈成功結合案例
Salman Avestimehr:AI 與區塊鏈交叉這個領域目前非常火。從 AI 的世界看,今天主要還是中心化研發在主導 — — 比如 OpenAI、Google 等大廠正以中心化的方式構建 “超級 AI”。問題在於:終端用戶提供了大量反饋、數據與創意,這些都被用於訓練 AI,但用戶對這套 “超級 AI” 未來的走向並沒有話語權 — — 他們只是單純的用戶而已。很多人因此感到擔憂:他們無法參與決定這項強大技術將如何被構建與使用。
從開發者的視角,你可能對如何構建更優秀的模型、AI 智能體或 AI 應用有自己的想法,但很難與大廠的資源與力量競爭。所以,去中心化會變得非常關鍵:它能把用戶與構建者的聲音與權力帶回到 “超級 AI” 的構建過程中。這也是 ChainOpera AI 所堅持的方向 — — 社區共建、社區共有的 AI 創造。
再從區塊鏈的角度看,大家對穩定幣、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等都很興奮,很多大型企業也在考慮發行自有穩定幣、搭建自有 PayFi 系統等。但加密生態本身很復雜,對多數人乃至大型企業來說,要進入這樣高度耦合的生態並不容易。
因此我認爲:AI 作爲能大幅簡化交互與復雜度的技術,在區塊鏈世界裏可以扮演關鍵入口 — — 幫助個人與企業更容易上手加密世界,理解並使用 DeFi 與各類區塊鏈系統。簡言之,我看到的兩大融合點是:
區塊鏈把“權力”還給人們(賦能用戶與開發者)
AI 把“應用帶入主流”(降低門檻、促進大規模應用)。
至於你提到的真實應用,這也解釋了我們爲什麼會以 “CryptoGPT / Crypto AGI” 作爲願景。第一類落地就是面向加密世界的 ChatGPT 類應用,能爲你解決各種鏈上與加密相關的問題。這正是我們通過 AI Terminal 在重點推進的方向:幫助用戶洞察鏈上數據、DeFi 與不同公鏈生態,成爲用戶的智能助手。另一類是「AI 數字分身」,很多人會來構建自己的 AI 分身,這些分身之間彼此協作,爲終端用戶持續創造價值。以上就是我認爲較具代表性的幾類真實世界應用。
ChainOpera AI 相較於其他 AI 區塊鏈項目有什麼獨特性之處?解決了當下領域的哪些痛點?
Salman Avestimehr:最近大家應該都看到,Crypto+AI 項目激增,湧現出許多不錯的團隊與敘事。我認爲我們的關鍵差異在於:很多加密 AI 項目缺乏直面終端用戶的應用,無法讓用戶切身感受到去中心化 AI 與區塊鏈 AI 到底能帶來什麼實際價值。
很多項目在高層敘事上談得很遠 — — 比如五年後能實現什麼;但我們討論的是當下。從一開始我們就相信,想要真正掀起 “區塊鏈 AI” 的變革,必須由每個人都能上手、能強烈感知差異的應用來驅動,而且要清楚體現與中心化 AI 生態的不同。這其實是目前生態裏最欠缺的部分。
這也是我們自下而上構建 ChainOpera 的原因:從終端應用出發 — — 我們稱之爲 AI Terminal(AI 終端),也可以理解爲我們的去中心化版 ChatGPT。現在已經有大量用戶、可觀的日活在這裏交互,直接體驗它能做什麼。
用戶可以在其中探索多樣的社區自建智能體(Agents),這些智能體通過我們的「智能體社交網絡」彼此協作;你甚至可以把人也納入其中,去觀察人與智能體協作的效果。這些場景都在真實運行,被數以百萬計的註冊用戶使用,其中日活人數達數十萬。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回看過去兩年 AI 的爆發,本質上也是 OpenAI 將 ChatGPT 以應用形態推出,讓所有人直觀感到它的能量。我們希望爲去中心化 AI 打造同類時刻,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 AI 應用,讓用戶切身感受它的價值。
這對整個加密 AI 生態會產生強帶動效應。當真實用例與應用站穩後,更多人會思考如何把它做得更好,該填補哪些組件,有人會研究智能體之間新的交互範式;有人會引入更強的可驗證性與可信性;有人會優化效率與性能,大家圍繞同一個可用的真實系統協作搭建。我認爲,這是 ChainOpera AI 爲這個既令人興奮、又仍處於早期階段的 Crypto+AI 生態帶來的更大影響。
目前 ChainOpera AI 的生態進展如何?
Salman Avestimehr:爲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的進展與驅動力,可以把 ChainOpera AI 生態拆成四個層級來看:
這是我們面向終端用戶的應用 — — 可以把它理解爲 “去中心化版 ChatGPT”,讓用戶真正用得起來、感受得到社區共建、共同擁有的協作式 AI,目前註冊用戶超過 200 萬,日活躍用戶數達數十萬。並且已作爲 dApp 上線到 BNB Smart Chain(BSC),自發布以來在該生態中長期位列 dApp 總榜前 1–2 名,使用熱度與口碑都在持續增長。
我們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入駐,在此構建並發布智能體(Agents),隨後這些智能體會被接入 AI Terminal,供所有用戶調用與協作,目前生態內已發布的智能體超過 1 萬個。
面向模型提供方、數據提供方與 GPU 資源方的基礎設施層,爲整套生態提供算力與模型供給,爲規模化運行 “加油供電”。目前我們已與多家 Web2 與 Web3 的基礎設施 與算力提供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幫助我們擴容、提效,爲生態持續供能。
我們在協議層引入了名爲 “智能證明(Proof of Intelligence, PoI)” 的機制,使整個去中心化生態中的一切可驗證、可公開,並可衡量與校驗所有用戶、開發者與資源提供方的貢獻度。該協議層爲上述各層提供去中心化的連接與約束,相當於把整個生態 “粘合” 在一起的底座。
總體而言,這四個組件均已落地上線並彼此協同構成完整生態,使得生態在實際使用中不斷迭代與強化。
展望 AI 智能體在去中心化系統與區塊鏈下的發展與前景,以及ChainOpera AI 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Salman Avestimehr:這類問題確實很難精準預測,不過我可以分享一些個人觀點,尤其是去中心化在 AI 發展中的作用。
我堅信 AI 是一種革命性技術,就像互聯網當年改變世界一樣。互聯網讓全球的連接更容易 — — 開啓了電商、電子郵件與社交應用,打破了大量壁壘。AI 也會以同樣方式帶來革命。
我把這類革命性技術看作 “連接器”。互聯網最大的影響是更容易連接人與人;我認爲 AI 的 “連接” 方式會有所不同:它讓人類更容易連接到復雜生態。舉例說,過去很多人很難上手的復雜應用,如今用自然語言就能生成 Python 代碼;隨着自然語言編程能力的崛起,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很強的 “程序員”。同樣的,許多壁壘正在迅速消解,人們在 AI 的幫助下能更快地使用更多技術。這將是 AI 在短期內的關鍵作用:彌合人和技術之間的復雜度鴻溝。這會持續、並且加速推進 — — 在 AI 輔助下,我們都能像 “外掛加持” 一樣去使用各類工具。
而在去中心化 AI 裏,我認爲會出現更大的力量,不僅僅是 “一個人使用很多工具”,而是這些工具本身(即 AI 智能體)彼此連接與協作。比如:有人做了一個洞察市場的智能體,另一位做了一個自動化交易的智能體;把它們組合起來,就像一支對沖基金,可以開展很多復雜活動。去中心化 AI 的力量來自這些去中心化工具與應用之間的協作,也來自它們與人類的協作 — — 不只是你個人在用工具,而是你與朋友、同事、其他人,以及工具與工具之間都在協同工作。
我們相信,協作本身會爲 AI 世界帶來新的力量 — — 不僅是訓練出更好的模型,更是把能彼此協作的系統搭建起來。之所以說這點具有根本性,是因爲用這種方式構建 AI,個體也能真正參與進來。也許你一個人難以在模型層面與大公司正面競爭,但通過工具之間的協作、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我們就有機會打造出能在未來與中心化 AI 體系比肩競爭的 AI 系統。我認爲這非常關鍵。否則,作爲普通人,我們既沒有途徑也沒有力量去決定 AI 的未來走向。
這正是讓我們興奮的原因之一。概括來說,把協作引入 AI 的世界,這就是 ChainOpera AI 的方向,我們希望以此在 AI 的生產方式上帶來差異化。另一方面,我們同樣重視開放性、可驗證性與可信性,以此來塑造這些 AI 系統的演進。如果一切都像黑盒那樣由中心化主體驅動,你就很難知道它們在服務誰的利益、採用了怎樣的訓練與構建路徑,也無法了解你的請求是如何被處理的。
而在去中心化 AI 框架下,每個人都能看見系統裏發生了什麼,也能對其運行方式提出意見。我認爲,這本身對讓 AI 變得更加民主化至關重要,並能讓更多人參與共建
ChainOpera AI 下一步的路線圖以及對粉絲想說的話
Salman Avestimehr:我們在這個領域推進得非常快,最近有很多令人興奮的進展。先說接下來要做的事以及我們的預期:
我們最近上線了 Agent Social Network(代理社交網絡),這是 AI Terminal 應用的一部分。用戶可以創建由多個代理(Agent)與人類共同參與的羣組協作。這種去中心化 AI 的使用方式非常新穎,也收獲了大量用戶與社區的熱情 — — 大家開始創建不同的羣組,同時與多名代理和人類進行對話。我們會繼續重點打磨這塊,降低參與門檻、提升協作體驗。
這也與 Web2 世界的趨勢高度一致:如今的重心不再是單一 Agent,而是 Agentic 系統 — — 多個代理協同工作、彼此配合。我們相信,通過代理 — 代理與代理 — 人類的交互,可以誕生大量高實用性的應用,這會是我們重點投入的方向之一。
另一個重點是可驗證性。大家都會關心:系統如何可驗證?誰在爲我的請求提供服務?服務過程如何被使用與記錄?因此我們在推進 Proof of Intelligence(智能證明,PoI)相關開發,用以衡量、分析並結算生態內各參與方的貢獻。
第三,我們已發布了開發者平台,用於讓開發者構建並上線代理。當前已獲得不少關注與使用,我們會繼續把它做得更可擴展、上手更容易,讓開發者能在更廣的領域(如市場洞察、趨勢研究、執行等)打造更強的代理,並讓這些代理彼此協作。
總體上,我們堅持以真實效用與落地應用爲牽引,推動生態走向更大規模的實際採用;這就是我們的願景與使命。我們希望每個人不僅是用戶,也是這個生態的貢獻者與建設者 — — 因爲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種由所有人共同擁有、共同創造的 “智能”,並讓它既可觸達、又可擴展。
我們認爲,現在已經到了可以切身感受到去中心化 AI 差異與優勢的階段。希望大家對這條道路保持信心,認可並投身於協作式構建 AI 的方向。它會與中心化 AI 並行發展,但將爲 AI 系統帶來更多人性、更強協作與更充分的所有權。這也是我們想傳達給讀者、開發者與用戶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