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穩定幣還只是加密貨幣圈內用於避險和交易的“賭場籌碼”。如今,它已蛻變爲一個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撼動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龐然大物。從支付巨頭PayPal、Stripe,到華爾街的金融航母如摩根大通、Charles Schwab,甚至是傳統卡組織Visa,都紛紛投身其中。
這引發了兩個核心問題:發行一枚看似簡單的穩定幣,究竟需要多大的投入?而傳統銀行業,爲何要冒着監管和技術的雙重挑戰,爭相擠入這個看似已經由Tether(USDT)和Circle(USDC)雙頭壟斷的賽道?本文將深入剖析穩定幣發行背後的真實成本,並揭示銀行業布局穩定幣的深層戰略動機。
資本與合規的硬仗
許多人誤以爲發行穩定幣只是部署一個智能合約那麼簡單。然而,要合法合規地推出一款面向全球的穩定幣,其背後的成本與復雜度,不亞於建立一家中型銀行。
1.傳統路徑:千萬美元級的入場券
對於想親力親爲的發行商而言,成本主要體現在三大基礎工程上:
合規與法律體系:這是最昂貴的“入場費”。發行商需要應對多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獲取包括美國的MSB(貨幣服務業務)、紐約州的Bit License、歐盟的MiCA,以及新加坡的VASP等關鍵牌照。每一張牌照背後都是詳盡的財務披露、嚴格的反洗錢(AML)機制和持續的監控報告義務。據市場分析,僅僅是申請香港的VASP牌照,各項成本總和就可能高達數千萬港幣。綜合來看,一個具備全球營運資格的穩定幣發行商,每年的合規與法律支出輕鬆可達千萬美元級別。
儲備金管理與流動性:穩定幣的信用基石在於其儲備。發行商需要將用戶存入的資金投資於高質量流動性資產(如美國國庫券)。當儲備規模達到數十億甚至上千億美元時,其營運成本會急劇上升。僅資金托管一項,年費就可能達到千萬美元級別。此外,爲了確保用戶能“即贖即兌”,發行商必須準備充足的流動性頭寸以應對極端行情下的大額贖回,這套風險準備機制已十分接近傳統貨幣市場基金。
技術系統與安全維運:這不僅僅是部署一個ERC-20合約。發行商必須建立高度穩定且可審計的技術系統,涵蓋智能合約部署、多鏈鑄造與銷毀、跨鏈橋配置、錢包白名單、鏈上交易監控、安全風控以及API對接等。這套承擔着“公共結算層”角色的系統,其技術與維運成本常年維持在數百萬美元級別。
2.新興模式:“穩定幣即服務”降低門檻
正當人們以爲穩定幣是巨頭專屬的遊戲時,新的模式正在出現。以支付巨頭Stripe收購Bridge和M0爲例,它們的目標並非發行自己的穩定幣,而是成爲“穩定幣的軍火商”。
Stripe將發行穩定幣的復雜金融流程(如牌照、儲備管理、合規)打包成一支API,讓企業能夠像串接線上刷卡功能一樣,在幾周內發行自家的品牌穩定幣。全球最大的加密錢包Meta Mask推出的mUSD,正是這一模式下的首個代表案例。這意味着,發行穩定幣正從一個高度專業的金融問題,簡化爲一個工程問題。這也預示着,未來市場將迎來穩定幣“百花齊放”的時代。
銀行的必然選擇
既然發行成本高昂,且市場已有USDT和USDC兩大巨頭,爲什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仍要前僕後繼地入場?答案遠比單純的“利差收益”更爲復雜。
1.直接誘因:無法忽視的“無風險”利潤
穩定幣發行商的商業模式極其誘人。它們將用戶存入的美元(無需支付利息)購買美國國庫券,在當前的高利率環境下,每年能穩定賺取4%~5%的利差。Tether公布的季度財報顯示其利潤高達數十億美元,這證明了該模式的驚人盈利能力。對於手握大量客戶存款的銀行而言,這是一個幾乎沒有信用風險的龐大收入來源。
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生息時代”已經來臨。如Ethena的USDe等新興穩定幣,開始將底層資產的收益分配給持幣者,這直接挑戰了銀行“吸納廉價存款,賺取高額利差”的傳統模式。當用戶可以透過持有穩定幣獲得超過4%的年化收益時,銀行帳戶裏那微不足道的0.07%活期利息顯得極其諷刺。這種競爭壓力迫使銀行不得不正視穩定幣,否則將面臨存款大量流失的風險。
2.戰略布局:超越利潤的深層考量
然而,對於Charles Schwab或摩根大通這樣的機構,戰略意義遠大於短期利潤。發行自有穩定幣,是關乎未來十年生存與領導地位的關鍵布局。
品牌、敘事與領導力:在金融科技浪潮下,發行穩定幣成爲機構展示其“創新能力”和“與時俱進”的最直接方式。這不僅是一個支付工具,更是一個強有力的品牌宣言,宣告自己是數位金融未來的定義者,而非被動的跟隨者。
控制權與生態閉環:銀行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客戶將資金轉換爲USDC或USDT,脫離其金融體系。發行自有品牌的穩定幣,可以將客戶資金和交易行爲牢牢鎖定在自己的生態系統內,避免價值外溢。這不僅能保留利息收入,更能掌控關鍵的用戶數據和交易流。
爲未來代幣化鋪路:傳統金融的未來是資產代幣化(RWA),無論是股票、債券還是房地產,未來都可能在區塊鏈上發行和交易。而穩定幣,正是這個未來交易市場的底層結算工具。銀行現在布局穩定幣,就像在高速公路建成前搶先建立收費站,是爲未來更龐大的代幣化市場做基礎設施準備。
監管清晰化帶來的機遇:隨着美國《GENIUS法案》等法規的推進,穩定幣的監管路徑正逐漸清晰。這爲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合規的入場框架。在明確的規則下,銀行可以利用其深厚的合規經驗和品牌信譽,發行比現有加密原生穩定幣更受信賴的產品,將監管從壁壘變爲護城河。
金融新秩序
穩定幣的演進,貌似是一部去中心化理想被現實收編,最終融入主流金融的歷史。它從一個旨在繞開傳統體系的革命工具,逐漸變成了由監管和傳統巨頭主導的金融基礎設施。
所以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一個時代的轉折: 發行門檻正在兩極分化:一方面,合規的重資產模式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穩定幣即服務”正在催生大量客制化、功能型的穩定幣。市場格局正在從雙頭壟斷走向多極化:Tether和Circle的壟斷地位正被交易所、錢包、金融科技公司乃至銀行發行的各類穩定幣所侵蝕。跨鏈技術的成熟使得用戶切換穩定幣的成本趨近於零,網路效應正在減弱。穩定幣的終極形態或是“可編程貨幣”:它真正的革命性不在於轉帳速度或成本,而在於其可編程性。從實時結算的薪資、自動執行的B2B支付,到無需人工幹預的保險理賠,穩定幣正在重塑金錢的定義。這也是爲什麼Visa這樣的支付巨頭積極探索將穩定幣用於跨境結算的原因。
回到最初的問題:銀行入局穩定幣,不僅是爲了分一杯羹,更是爲了不在下一代金融革命中被淘汰出局。他們發行的不僅僅是一個代幣,而是自身在未來金融秩序中的一席之地。這場競賽的勝負,將不再由資產負債表的大小單獨決定,更取決於誰能更好地將信任、技術與敘事寫入全球金融的底層代碼之中。而這部宏大的歷史,才剛剛開始。
11.4萬 熱度
2.5萬 熱度
1.5萬 熱度
17.1萬 熱度
1839 熱度
發行一個穩定幣要多少錢?爲什麼銀行紛紛入局穩定幣?
曾幾何時,穩定幣還只是加密貨幣圈內用於避險和交易的“賭場籌碼”。如今,它已蛻變爲一個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撼動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龐然大物。從支付巨頭PayPal、Stripe,到華爾街的金融航母如摩根大通、Charles Schwab,甚至是傳統卡組織Visa,都紛紛投身其中。
這引發了兩個核心問題:發行一枚看似簡單的穩定幣,究竟需要多大的投入?而傳統銀行業,爲何要冒着監管和技術的雙重挑戰,爭相擠入這個看似已經由Tether(USDT)和Circle(USDC)雙頭壟斷的賽道?本文將深入剖析穩定幣發行背後的真實成本,並揭示銀行業布局穩定幣的深層戰略動機。
資本與合規的硬仗
許多人誤以爲發行穩定幣只是部署一個智能合約那麼簡單。然而,要合法合規地推出一款面向全球的穩定幣,其背後的成本與復雜度,不亞於建立一家中型銀行。
1.傳統路徑:千萬美元級的入場券
對於想親力親爲的發行商而言,成本主要體現在三大基礎工程上:
合規與法律體系:這是最昂貴的“入場費”。發行商需要應對多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獲取包括美國的MSB(貨幣服務業務)、紐約州的Bit License、歐盟的MiCA,以及新加坡的VASP等關鍵牌照。每一張牌照背後都是詳盡的財務披露、嚴格的反洗錢(AML)機制和持續的監控報告義務。據市場分析,僅僅是申請香港的VASP牌照,各項成本總和就可能高達數千萬港幣。綜合來看,一個具備全球營運資格的穩定幣發行商,每年的合規與法律支出輕鬆可達千萬美元級別。
儲備金管理與流動性:穩定幣的信用基石在於其儲備。發行商需要將用戶存入的資金投資於高質量流動性資產(如美國國庫券)。當儲備規模達到數十億甚至上千億美元時,其營運成本會急劇上升。僅資金托管一項,年費就可能達到千萬美元級別。此外,爲了確保用戶能“即贖即兌”,發行商必須準備充足的流動性頭寸以應對極端行情下的大額贖回,這套風險準備機制已十分接近傳統貨幣市場基金。
技術系統與安全維運:這不僅僅是部署一個ERC-20合約。發行商必須建立高度穩定且可審計的技術系統,涵蓋智能合約部署、多鏈鑄造與銷毀、跨鏈橋配置、錢包白名單、鏈上交易監控、安全風控以及API對接等。這套承擔着“公共結算層”角色的系統,其技術與維運成本常年維持在數百萬美元級別。
2.新興模式:“穩定幣即服務”降低門檻
正當人們以爲穩定幣是巨頭專屬的遊戲時,新的模式正在出現。以支付巨頭Stripe收購Bridge和M0爲例,它們的目標並非發行自己的穩定幣,而是成爲“穩定幣的軍火商”。
Stripe將發行穩定幣的復雜金融流程(如牌照、儲備管理、合規)打包成一支API,讓企業能夠像串接線上刷卡功能一樣,在幾周內發行自家的品牌穩定幣。全球最大的加密錢包Meta Mask推出的mUSD,正是這一模式下的首個代表案例。這意味着,發行穩定幣正從一個高度專業的金融問題,簡化爲一個工程問題。這也預示着,未來市場將迎來穩定幣“百花齊放”的時代。
銀行的必然選擇
既然發行成本高昂,且市場已有USDT和USDC兩大巨頭,爲什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仍要前僕後繼地入場?答案遠比單純的“利差收益”更爲復雜。
1.直接誘因:無法忽視的“無風險”利潤
穩定幣發行商的商業模式極其誘人。它們將用戶存入的美元(無需支付利息)購買美國國庫券,在當前的高利率環境下,每年能穩定賺取4%~5%的利差。Tether公布的季度財報顯示其利潤高達數十億美元,這證明了該模式的驚人盈利能力。對於手握大量客戶存款的銀行而言,這是一個幾乎沒有信用風險的龐大收入來源。
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生息時代”已經來臨。如Ethena的USDe等新興穩定幣,開始將底層資產的收益分配給持幣者,這直接挑戰了銀行“吸納廉價存款,賺取高額利差”的傳統模式。當用戶可以透過持有穩定幣獲得超過4%的年化收益時,銀行帳戶裏那微不足道的0.07%活期利息顯得極其諷刺。這種競爭壓力迫使銀行不得不正視穩定幣,否則將面臨存款大量流失的風險。
2.戰略布局:超越利潤的深層考量
然而,對於Charles Schwab或摩根大通這樣的機構,戰略意義遠大於短期利潤。發行自有穩定幣,是關乎未來十年生存與領導地位的關鍵布局。
品牌、敘事與領導力:在金融科技浪潮下,發行穩定幣成爲機構展示其“創新能力”和“與時俱進”的最直接方式。這不僅是一個支付工具,更是一個強有力的品牌宣言,宣告自己是數位金融未來的定義者,而非被動的跟隨者。
控制權與生態閉環:銀行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客戶將資金轉換爲USDC或USDT,脫離其金融體系。發行自有品牌的穩定幣,可以將客戶資金和交易行爲牢牢鎖定在自己的生態系統內,避免價值外溢。這不僅能保留利息收入,更能掌控關鍵的用戶數據和交易流。
爲未來代幣化鋪路:傳統金融的未來是資產代幣化(RWA),無論是股票、債券還是房地產,未來都可能在區塊鏈上發行和交易。而穩定幣,正是這個未來交易市場的底層結算工具。銀行現在布局穩定幣,就像在高速公路建成前搶先建立收費站,是爲未來更龐大的代幣化市場做基礎設施準備。
監管清晰化帶來的機遇:隨着美國《GENIUS法案》等法規的推進,穩定幣的監管路徑正逐漸清晰。這爲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合規的入場框架。在明確的規則下,銀行可以利用其深厚的合規經驗和品牌信譽,發行比現有加密原生穩定幣更受信賴的產品,將監管從壁壘變爲護城河。
金融新秩序
穩定幣的演進,貌似是一部去中心化理想被現實收編,最終融入主流金融的歷史。它從一個旨在繞開傳統體系的革命工具,逐漸變成了由監管和傳統巨頭主導的金融基礎設施。
所以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一個時代的轉折: 發行門檻正在兩極分化:一方面,合規的重資產模式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穩定幣即服務”正在催生大量客制化、功能型的穩定幣。市場格局正在從雙頭壟斷走向多極化:Tether和Circle的壟斷地位正被交易所、錢包、金融科技公司乃至銀行發行的各類穩定幣所侵蝕。跨鏈技術的成熟使得用戶切換穩定幣的成本趨近於零,網路效應正在減弱。穩定幣的終極形態或是“可編程貨幣”:它真正的革命性不在於轉帳速度或成本,而在於其可編程性。從實時結算的薪資、自動執行的B2B支付,到無需人工幹預的保險理賠,穩定幣正在重塑金錢的定義。這也是爲什麼Visa這樣的支付巨頭積極探索將穩定幣用於跨境結算的原因。
回到最初的問題:銀行入局穩定幣,不僅是爲了分一杯羹,更是爲了不在下一代金融革命中被淘汰出局。他們發行的不僅僅是一個代幣,而是自身在未來金融秩序中的一席之地。這場競賽的勝負,將不再由資產負債表的大小單獨決定,更取決於誰能更好地將信任、技術與敘事寫入全球金融的底層代碼之中。而這部宏大的歷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