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老法师
vip
币龄 7.3 年
最高VIP等级 2
用户暂无简介
Morph Layer:去中心化的新起点
在区块链世界里,很多项目都在讲速度、成本,但我觉得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敢在底层机制上动刀子的。Morph 就是这样一个项目。
它做的核心创新,是分布式序列器网络。听起来很技术,但意思很简单:它不让任何单一主体掌控交易。这意味着两件事:
交易不会被轻易干扰,安全更稳。
参与者更公平,没有抢跑、没有暗箱操作。
这对我来说才是去中心化的价值所在。
Morph 并不是单纯追求“更快”或者“更便宜”,而是把 Optimistic Rollup 和零知识证明结合起来,再加上分布式序列器。它不是在堆参数,而是重新定义了我们和 dApp 的互动方式。
为什么我觉得 @MorphLayer 特别
很多人看 Layer 2,只会看 TPS 或手续费。但我更看重的是,它能不能成为未来生态的文化土壤。Morph 的目标,不只是当一条扩容链,而是想做一个能孕育新型应用的文化系统。
举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资产数字化:传统金融里的东西,可以被普通人触及,而不是只在机构之间流转。
用户资源变现:带宽、算力、时间,这些都能直接转化为回报。
社区自治:投票和治理不是放在冷冰冰的界面里,而是融进日常互动里。
游戏与现实打通:道具、身份、财富,不再局限在游戏里,而是能自由流通。
钱包进化:它不仅是存储工具,而是用户的“身份护照”。
这些设想,也许短期内没法完全落地,但我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现在大家聊二层,总会拿速度、费用、性能说事。几乎每条新链都在拼这些指标:谁更快、谁更便宜、谁能扛更多交易。可问题是,这些东西大家都在做,越做越像,反而没什么新意。
@MorphLayer 给我的感觉不一样。它的重点不是拼“性能榜单”,而是拼“生态的可塑性”。说白了,它想让不同的应用都能挑到最合适的环境,而不是一条链打天下。对开发者来说,这种思路更接地气:不是强行把所有人塞进一个框子,而是给每个人量身定制一个舞台。
最新的 Morph Hoodi 测试网,就能看出这种方向。它更新了桥接、浏览器、节点参数,还把合约接口做得更顺手。用起来更流畅,也更省事。而旧的 Holesky 测试网马上就要在 9 月 30 日关掉,这说明 Morph 已经准备从“试一试”走向“能真用”。
更打动我的点在于开发者体验。Morph 兼容以太坊的开发栈,还有 SDK 工具,把迁移成本压到最低。对开发者来说,能用熟悉的工具继续写合约,就是最大的安全感。比起单纯的性能提升,这种体验更容易让人留下来。
从行业角度看,Morph 可能不是要和 Arbitrum、Optimism 这些大哥正面硬碰。它走的是差异化的赛道。比如链游、链上社交、AI + 区块链,这些场景需要的不只是低 Gas,更需要灵活的底层环境。Morph 的模块化设计,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
所以在我看来,Morph 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不能成为开发者最
ETH-2.28%
ARB-5.56%
OP-5.58%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前两天,我和一个刚接触Web3的朋友聊天。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同时在五条链上都有资产,想参与各种项目。但紧接着他就抱怨:“太麻烦了!切换网络、跨链转账、Gas费时高时低,操作一次头晕眼花。” 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谈论多链未来已经很久,但用户的真实体验,却还卡在这些最基础的“路障”上。
正是这次聊天,让我更坚定地觉得,像 @MorphLayer 和 @Cointel_io 这样的项目,正在做的事情特别关键。它们的思路完全不同,但都瞄准了真实的问题。
先说说 MorphLayer,它像一条跨链高速路。
MorphLayer 不是普通的L2,它更像在做减法。它想让多链的复杂操作变简单。
比如用 $ 把不同链连起来,让用户不用来回切换。还有Gas费的优化,是真在帮用户省钱。BulbaSwap 的零滑点交易,加上 Sablier 的分润机制,让流动性更稳,创作者收益也更可预测。
另外 Minterest 的信用系统和开放的 SDK,让开发者可以自由组合协议,不用被限制。
我的感受是,MorphLayer 其实是想做一条能跑更多应用的“跨链高速路”。说白了,就是让用户省心,也让开发者更敢创新。
再看 Cointel,它的切入点完全不同。它不是从技术出发,而是从信息入手。
通过 $COLS 代币,把大家共同贡献的知识和链上数据结合起来。借助 Avalanche 的结构和 AI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Gate 的 Launchpad 又有新项目了,这次是第 4 期的 Plasma(XPL)。
看到消息后我马上就想告诉大家,因为这次确实有点不一样。
我觉得有两个地方特别吸引我。
一个是可以用 GUSD 来认购,平时这种机会不多。
另一个是既能铸造又能认购,一笔钱可以赚两份收益,听起来真的很划算。
规则其实不复杂:
这次一共发售 3,000,000 XPL
认购价格是 1 XPL = 0.35 GUSD
开始时间是 9 月 23 日 21:30(UTC+8)
每个人最多能买 30,000 XPL
当然,要先完成 KYC。
不过有个条件:你需要先交易达到一定量,才能解锁认购额度。
具体是这样分的:
想认购 3,000 XPL,需要交易量达到 12 万 U
想认购 15,000 XPL,需要交易量达到 100 万 U
最多认购 30,000 XPL,就要交易满 300 万 U
简单来说,你交易越多,能认购的也越多。最高就是 3 万 XPL。
另外收益预期可参考图片(DYOR)
如果你也有兴趣,可以自己去 Gate 官网看详情:
公告链接:
认购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试试看,互相交流~
#GateLaunchpad Gate
XPL4.5%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还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区块链存储的时候,心里挺兴奋的。那时候觉得,「哇,以后我的数据不用怕丢了,还能去中心化保存,多安全!」
结果实际用下来,才发现坑不少:Filecoin 像租仓库,过期要续约,心累;Arweave 虽然说是永久,但价格又高又波动,大文件一查慢到抓狂。说实话,我一度觉得,这些所谓的「存储链」,更多是概念大于实际。
直到后来接触到 @Irys_xyz,我才发现,原来数据还可以不只是「存着」,而是真正能跑逻辑、能服务应用和 AI 的「活的资产」。这才让我眼前一亮。
今天我就来聊聊 Irys,顺便对比一下 Filecoin、Arweave 这些老牌存储链,看看它到底牛在哪。说白了,我感觉 Irys 就是直接换了个思路,把存储玩出了「能动」的感觉。
🔹 存储模式:租 vs 档案 vs 组件
Filecoin 的问题很明显:只能租,最长 540 天,到期还得续约,麻烦。合约也看不到存的数据,价格还跟市场起起落落,不稳。
Arweave 看似厉害,一次付钱永久存,但价格跟 AR 代币挂钩,高也不说,还经常波动。小文件没事,大文件一查慢得要命。而且它没有原生执行能力,得靠外部模块。
Irys 就聪明了,短期和永久都能选,价格锚定硬盘成本,短期大概 $2.5/GB,永久才 $0.03/GB。多账本架构,取数快。最重要的是,它让 EVM 合约能直接读写数据,还自带验证机制,安
FIL-4.3%
AR-4.93%
WAL-3.98%
ETH-2.28%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1
  • 转发
  • 分享
7827HCvip:
irys有代币吗?
兄弟们,机会又来了!Gate Alpha 第 33 期空投今天开搞,这次能领的是 $AVNT
我混 Alpha 活动有一段时间了,真心觉得 Gate 这一块是福利最多的地方。积分消耗不高,活动也不至于太卷,常常让我有一种「这不就是白送钱吗」的感觉。之前还以为就我自己在偷偷薅,后来才发现原来一大堆人都靠这个默默发财,真是低调的暴利。
这次的项目 @avantisfi ,是在 Base 链上搞的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不光有加密,还能玩外汇、大宗商品、指数,后面甚至准备上股票。听上去就是那种目标很大的盘子。
他们的数据我也瞄了一眼:
代币总量 10 亿
首次流通 2.05 亿(20.5%)
融资拿了 1200 万美金
今天晚上 21:00 - 23:59 就会上 Gate
公告详情:
重点是空投福利:
👉 第一档:
条件:100 - 155 积分
花费:12 个 Alpha 积分
收益:48 个 AVNT
先到先得
👉 第二档:
条件:156 积分以上
花费:15 个 Alpha 积分
收益:120 个 AVNT
还是先到先得
我个人建议,不管积分多少,能参加就别犹豫。毕竟积分平时放着也是放着,用掉换币才是真香。Gate Alpha 给的东西基本都能落袋为安,领完过个把小时就到账了,节奏很稳。
说实话,撸空投撸到现在,我最喜欢的就是 Gate 的 Alpha,操作不复杂,回报也
AVNT-10.13%
post-image
  • 赞赏
  • 1
  • 转发
  • 分享
GateUser-eed3976bvip:
你好,空投怎么撸?
第一个月的 @MorphLayer 和 @Bantr_fun 榜单马上要记录排名了,各位最后冲刺啊。
做完互动任务之后,除了排名提升,更让我有收获的是,慢慢搞懂了 Morph 背后的设计思路。
模块化的逻辑
模块化正在变成新公链和二层的主流。L1 早就分成了「共识、执行、数据可用性和结算」四个部分,Morph 把这个思路带进了 L2,并且拆成了三大块:
Sequencer 网络: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处理交易排序和执行,不再只靠一个中心节点。
Optimistic zkEVM:把乐观证明和零知识证明结合起来,用 Responsive Validity Proof 提高效率。
Rollup 数据可用性:通过 zk 压缩技术提交数据,大幅降低在以太坊上存数据的成本。
技术路线怎么选?
最近社区里很多人争论 OP Stack 和 zk Stack 哪个更好。OP 速度快,但需要挑战期来确保安全;zk 安全性强,但生成证明的成本高。Morph 没有二选一,而是把两种方案融合——先用乐观模式快速确认,再用 zk 证明做最终保障,兼顾效率和安全性。
角色设计不一样
Morph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网络中的参与角色分得更细:
Sequencer:负责执行交易、打包区块、提交上链
Prover:生成零知识证明
Validator:可以随时对错误状态发起挑战
Node:面向普通用户,运行更轻量
Lay
FUN-1.72%
L1-4.08%
ZK-0.71%
ETH-2.28%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每日一肝 @MorphLayer ,我发现它和以前接触过的那些链有点不一样。
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的逻辑很朴素:用户不需要懂复杂的东西,也不需要担心费用。交易很快,几乎是一点就完成,费用低到你根本不会在意。再加上它兼容 EVM,所以原来在以太坊上的项目很容易搬过来。
这样一来,开发者就能安心去做能被普通人用的产品。比如支付、积分返现,甚至游戏里的小功能,而不是一堆只有投机属性的挖矿池。MorphLayer 的架构像乐高,每一块都能独立拆装。升级的时候不用把所有东西推倒,直接换掉一部分就行。对开发者来说,这意味着产品能一直迭代,但不会影响已经上线的用户体验。
我也去看了测试网,结果人比想象中多。NFT 市场、链游、社交应用,全都开始有人尝试。还有「.mph」域名,把复杂的钱包地址变成好记的名字,这种小细节让我觉得他们是真在考虑用户,而不是做花架子。
更让我认同的一点是,MorphLayer 不喜欢空喊,而是鼓励开发者动手做。无论是资助还是黑客松,它给的都是实打实的机会。这种「用结果说话」的态度,让生态变得很有活力。
在我眼里,MorphLayer 不是单纯又造了一条链。它更像一座桥,把链上和现实生活连起来,让门槛降低,让开发者省力,让用户感受到顺滑的体验。未来大家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背后是什么链,只是自然地去用,而这正是 MorphLayer 想达到的。
@Bantr_fun @Morp
ETH-2.28%
MPH1.19%
FUN-1.72%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前两天我差点把手机扔出去。
为啥?因为现在嘴撸实在是卷到离谱。邀请、任务…一堆一堆,搞得我都快麻木了。说实话,本来我已经打算躺平了,结果朋友叫我去试试 平台 @Bantr_fun 上得新项目 @MorphLayer 。
一开始我心里想:「啊不就是又一个合作公告吗?能有啥花样?」
但后来我仔细看了下,嗯…有点意思。
MorphLayer 我之前就听过,作为 L2 项目刚拿了 2000 万融资,技术实力是硬的。而 Bantr 这东西,老实讲我还真没研究过,直到这次才发现,它玩的不是那种「刷热度」「假繁荣」,而是真的把社交热度转化为行动。你发帖子不是单纯凑个声量,而是跟注册、钱包连接、甚至 dApp 交互绑在一起。换句话说——不是喊口号,而是看谁真的带人来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就像健身房发传单那种,很多人拿了就扔,结果没几个人去办卡;但如果是朋友亲自拉你一起去锻炼,你八成还真会跟着走一趟。Bantr 就像那个「靠谱朋友」,把人拉到真正的场景里,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而 MorphLayer 搭上 Bantr,感觉就像是「一个会修车的大师傅遇到一个会拉客的老司机」。一个有技术底子,一个懂得怎么把人带进来,组合起来就不是单纯的喊「我们很牛」了,而是能真刀真枪地拉人上车。
让我有点意外的是,MorphLayer 还给创作者窗口期(截止到 11 月 6 日),等于你不光能围观,还
FUN-1.72%
DAPP-12.69%
APT-1.17%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你试过吗?我真的试过。去年我想把一张我家猫的奇葩睡姿照片传到某个所谓的「去中心化存储网络」,好家伙,光是搞懂怎幺换他们家的代币就花了我半小时,上传等了十几分钟还没确认——最后我放弃了,真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明明只是想存个档,却被迫参加了一场区块链资格考试➕耐心训练营。
所以当群友又跟我推荐 Irys(就是 @irys_xyz)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别了吧,我又不是极客玩家。」
但!是!
我后来真的试了,结果……怎幺说,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
我第一次用它上传的是一段 30 秒的视频,是我家猫终于成功打开房门的「犯罪证据」。本来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泡杯茶等个五分钟,结果我刚点击上传,几秒钟,真的就几秒钟,它就告诉我:「搞定啦,这是你的永久链接。」
我当时的表情大概就是:(✧ᴗ✧)
老实讲,我甚至有点懵。这幺快?永久?骗我的吧?我还反复刷新了那个链接好几次,怕它突然 404……但并没有,它就在那,稳得像我妈骂我时的台词一样。
后来我不死心,又试了更进阶的——把我写的一段小合约跟一串文本绑在一起上传。本来我以为这肯定又要折腾环境、配置节点、搞桥接什幺的对吧?结果……我又错了。Irys 居然自己带执行层,还兼容 EVM,我差不多就是把代码贴上去,点几下,它就直接在链上被调用了。
那一刻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数据不是「死」的,是可以「活」的——可以被程序读、被合约用、被实时触发。
我本来以为这只
AR-4.93%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赞赏
  • 2
  • 转发
  • 分享
7827HCvip:
坚定HODL💎
查看更多
今天群里都表示 ETH 要上5000刀~ 每个人都喊舒服了 不知道真的假的,我还是老老实实嘴撸好了。
继续分享的是 @Irys_xyz 。它跟别的公链不太一样,是专门用来存数据的。我觉得这个概念还挺实用的,毕竟现在链上需要存储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Irys 最大的特点是能让数据永久保存,而且可以直接在链上验证和使用。比如说,开发者做去中心化应用的时候,可以把数据直接存在这里。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在存储层直接处理交易逻辑,这对做 AI 插件或者链游的人来说应该很方便。
我特别喜欢它的数据市场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一边可以上传数据,另一边可以来买数据。比如金融机构想共享数据,用这个就能避免中心化平台的麻烦。数据来源清清楚楚,谁也别想造假。
最近他们在搞一些免费参与的活动:
领测试币:
新出的链游:
银河任务(有个打字小游戏):
查自己打了多少字: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项目比那些只会炒币的有意思多了。至少是真能解决点实际问题,而且玩法也挺亲民的。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玩归玩,别太投入,毕竟区块链项目风险都不小。
ETH-2.28%
post-image
  • 赞赏
  • 1
  • 转发
  • 分享
7827HCvip:
请问irys在哪里买?
. @OpenledgerHQ 和 @JoinSapien,一起合作了。
在我看来,这不只是简单的联手,而是给未来的 AI 经济 打下一块很硬的地基。
过去的 AI,大多是训练好一次就不再更新的「死模型」,用的时候只能重复原本的能力,没有实时学习,也缺少一个完整的商业信任体系。
但现在趋势变了,AI 正在变得 活起来——它们可以一直运行,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自己做决定,还能进行交易,甚至为自己找钱、养活自己。
OpenLedger 擅长的,是让数据和行为在链上有 可验证的证明,来源清楚、不能篡改。
Sapien 的强项,是搭建 去中心化的数据协作网络,让数据的生产、标注、验证,都能有透明的激励和分配。
这两个结合,就像给 AI 套上了一层「信任护甲」——它做的每一件事、用的每一份数据,都能查得到、信得过,还能被编程调用。
我觉得这会带来三个很重要的变化:
AI 能自己造血
智能体不再只是卖一次模型,而是一直跑任务、收集数据、不断优化自己,还能通过可验证的交易赚取收入,形成长期循环。
数据价值能持续兑现
贡献数据的人,不会只拿一次性的钱,而是每次数据被用到都能自动获得收益。
建立全球信任的基础设施
不同的 AI 网络能互相验证,不必依赖某个中心化平台做担保,而是直接用链上证明来合作。
想象一下,未来的 AI 可能会像公司一样,有自己的钱包、资产、任务列表,可以跨行业、跨国家去做交易、找机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为什么我觉得 MNDE 可能要起飞?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 @MarinadeFinance 的治理代币 $MNDE ,发现它被严重低估了。几个关键点让我觉得它可能很快翻倍,甚至更多。
1. 收入很强,但币价没跟上
Marinade 每年能赚近 900 万美元,总收入已经超过 1000 万美元。但 MNDE 的市值才 4000 多万,算下来 P/S(市值除以收入)只有 4-5 倍。
对比其他 DeFi 项目,很多根本没多少收入,市值却炒到几亿甚至几十亿。MNDE 是反过来的——赚钱能力很强,但币价没反应。这种低估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市场发现,涨起来可能很快。
2. 代币回购+销毁,供应减少
Marinade DAO 通过了一个提案,用协议收入的 40% 来回购 MNDE 并销毁。按现在的收入算,一年大概能烧掉 10% 左右的流通量。
这就像上市公司用利润回购股票,对币价是实实在在的支撑。供应减少,需求不变甚至增加,价格自然容易涨。
3. 机构资金可能要来了
Marinade 已经被选为美国首个 Solana ETF 的官方质押服务商,而且 BitGo(一家大型机构托管公司)也整合了 Marinade。这意味着以后机构买 SOL ETF 或者通过 BitGo 质押,都会间接带动 MNDE 的需求。
机构资金一旦进场,量级和散户完全不同,可能会彻底改变这个项目的格局。
4. Solana
MNDE-1.46%
DEFI0.37%
SOL-4.79%
JTO-4.5%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Theoriq:这个 AI 项目让我觉得「安全」不是空话
区块链打底,谁都别想作弊
Theoriq 用区块链记录所有操作,公开透明,改不了。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规则,不用人插手,这样就没法背后搞小动作。这种基础设计就让人放心。
加密+权限,锁死每个角落
每个 AI 代理有自己的私钥,别人冒充不了。还有叫 Biscuit 的权限系统,控制谁能做什么,细到像给每个房间配了不同的钥匙。这种细节让我感觉,他们是真在防问题,不是做样子。
押钱干活,耍赖就赔
光技术不够,Theoriq 还让代理质押代币。干坏事或表现差就直接扣钱——这招狠,但有用。毕竟谁会和自己的钱过不去?
安全不是装个锁就完事
他们定期用 AI+人工检查系统,像给汽车做保养。用户也能参与治理,有问题直接提。这种「大家一起盯着」的方式,比全靠团队靠谱多了。
数据隐私不搞一刀切
不是所有数据都塞进区块链,重要的上链,其他的存去中心化网络。操作日志还加密,既省资源又护隐私。这种灵活处理,比那些只会喊「我们最安全」的强多了。
我的感受
Theoriq 没吹什么「改变世界」,但它在安全上较真的态度,反而让我更愿意相信。现在太多项目急着画大饼,肯踏实做这种「无聊但重要」的事的团队,太少了。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也许真正的创新,不一定是搞噱头,而是先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到极致?)
#kaito #Theoriq #TheoriqAI
BTC-2.31%
KAITO-7.33%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你要问我打没打Pump
那就是薛定谔的打
起飞了就打了 浇了就没打
涨麻了我说梭哈了
跌穿了我说狗都不打
反正我一毛钱不掏就搞你们心态
PUMP2.46%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Anoma:一个让区块链变简单的神奇系统
Anoma 是干嘛的?
现在的区块链太多了,比特币、以太坊、Solana……每个链都有自己的规则,用户想跨链操作特别麻烦。Anoma 的目标就是让所有链互通,你只需要说「我想做什么」,它就能自动帮你搞定,不用管背后的技术细节。
Anoma 的三大绝招
「意图」模式:不用自己写复杂交易,直接告诉系统「我要用 X 换 Y」或者「转钱给朋友」,Anoma 会自动匹配最划算的方式。
隐私保护:你的交易信息不会公开,用零知识证明(ZKP)技术隐藏敏感数据,只有该知道的人才能看到。
跨链自由:不管你的资产在哪个链上,Anoma 都能帮你一键转移或交换,不用来回倒腾。
Anoma 是怎么工作的?
你说出需求(比如「用 ETH 换 BTC」)。
最后安全完成交易,保证不会中途出错。
为什么 Anoma 很重要?
现在用区块链就像用十年前的手机——操作复杂、速度慢、还容易泄露隐私。Anoma 想把它变成智能手机时代:
简单:不用懂技术,直接说人话就能操作。
隐私:你的数据你自己控制,不会被随便曝光。
全能:未来可能会有全新的去中心化应用,比如自动匹配的借贷、社交网络的经济系统等等。
我的看法
我觉得 Anoma 最吸引人的就是「不用动脑」。现在的 DeFi 和跨链操作太烧脑了,普通用户根本玩不转。如果 Anoma 真能做到「你说需求,它来执行」,那绝对是大进
BTC-2.31%
ETH-2.28%
SOL-4.79%
DEFI0.37%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热门话题查看更多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