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黄仁勋震撼宣告!英伟达中国市占从 95% 暴跌至 0%
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上周表示,受美国出口管制持续影响,该公司在中国先进 AI 加速器市场的份额已从约 95% 骤降至 0%。黄仁勋在采访中称:「目前,我们已 100% 退出中国市场,市场份额从 95% 跌到了 0%。」这也是英伟达首次公开量化其退出中国市场的规模。
从 95% 称霸到完全清零的崩盘
(来源:X)
黄仁勋未提及具体产品,但他的表述显然指向英伟达资料中心 GPU 产品线,目前看来已完全失去了中国市场。自 2022 年 10 月以来,该产品线已多次面临出口限制。2023 年,美国出口禁令使得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A800 和 H800 晶片不再符合规定;而其新款产品 H20 也遭遇了自身的许可审批难题。
95% 市占率意味着什么?这代表英伟达在中国先进 AI 加速器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中国的 AI 实验室、科技巨头和云服务提供商,在训练大型语言模型和执行 AI 推理时,几乎完全依赖英伟达的 A100、H100 等高端 GPU。这种依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生态层面的。英伟达的 CUDA 平台已成为 AI 开发的事实标准,大量开源模型和框架都针对 CUDA 优化。
从 95% 暴跌至 0% 的过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多轮政策收紧。2022 年 10 月,美国首次对英伟达 A100 和 H100 实施出口管制。英伟达随即推出降规版本 A800 和 H800,试图绕过限制。2023 年 10 月,美国再次收紧政策,A800 和 H800 也被禁。英伟达又推出更低规格的 H20,但审批流程旷日持久,实际交付受阻。2024 年后,随着管制范围扩大至更多型号,英伟达在中国的合规产品选择已近乎为零。
谈到这一结果,黄仁勋表示:「我无法想像有任何政策制定者会认为这是个好结果——我们推行的政策,最终导致美国失去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份额降至 0%。」这种公开质疑美国政策的表态在科技 CEO 中相当罕见。大多数企业领导者会选择含蓄表达对政策的不满,而黄仁勋的直白批评显示他对这个结果的深度失望。
黄仁勋的论点逻辑清晰:出口管制的目的是延缓中国 AI 发展,但实际效果是迫使中国加速国产化,最终受损的是美国企业和美国的技术领导地位。当中国完全不再依赖英伟达时,美国失去的不仅是市场份额和收入,更是对中国 AI 产业的影响力和技术锁定效应。
失去 25% 营收,中国转向国产替代
英伟达先前曾披露,中国市场贡献了其资料中心业务营收的 20% 至 25%。在该公司最新财报中,资料中心业务营收超 410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 56%。尽管这些数据涵盖了承担各类工作负载的云端服务客户,但 AI 基础设施仍是公司的成长引擎。长期的出口限制可能会重塑该业务的需求格局与供应链体系。
20% 至 25% 的营收贡献意味着英伟达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得约 80 至 100 亿美元的收入。这个规模相当于许多中型科技公司的全年营收。失去这个市场不仅是财务损失,更是战略失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和最活跃的 AI 创业生态,失去这个市场意味着英伟达在全球 AI 产业链中的影响力被削弱。
英伟达的谨慎预期背后,是 AI 产业链正进一步呈现碎片化的迹象。为因应出口限制,中国的超大规模科技公司和 AI 实验室已越来越多地转向国产晶片或其他替代硬件,加速推进运算基础设施的国产化进程。黄仁勋在今年稍早指出这一趋势,当时他警告称,全面的限制措施可能会推动具有竞争力的替代产品的研发。
中国国产 AI 晶片替代进程
华为升腾系列:升腾 910B 被视为对标英伟达 A100 的国产方案
阿里云含光系列:专为云端 AI 推理优化的自研晶片
寒武纪、壁仞科技:多家创业公司推出 AI 训练和推理晶片
软体生态重构:从 CUDA 迁移至国产框架如升思、飞桨
这种替代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国产晶片在性能上仍与英伟达最先进产品存在代差,但差距正在缩小。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国 AI 生态完全迁移至国产平台,即使未来美国放松管制,英伟达也很难重新夺回市场。软体生态的锁定效应比硬体更强,当开发者已经习惯国产框架和工具链时,转换成本将极为高昂。
黄仁勋表示:「在我们所有的预测中……中国市场的占比都按 0% 计算。如果未来中国市场出现任何转机……都将是额外的惊喜。」这种表述显示英伟达已经放弃了对中国市场的短期期待,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其他市场。这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若按 0% 计算业绩指引,即使中国市场真的归零,也不会让投资者失望。
地缘政治重塑全球 AI 产业链
作为限制中国获取尖端半导体整体战略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已收紧对出口至中国的 AI 加速器的控制。但黄仁勋的言论凸显出,实际市场格局的变化速度远超预期。这种政策的长期影响正在显现:它不仅改变了英伟达的市场版图,更重塑了全球 AI 产业链的权力结构。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的出口管制战略基于一个假设:通过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晶片,可以延缓其 AI 发展,维持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然而,黄仁勋的警告揭示了这个战略的潜在缺陷。当限制过于严格时,不会阻止中国发展 AI,而是迫使其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替代方案。最终结果可能是:美国企业失去市场,中国获得技术自主,美国的技术影响力反而下降。
尽管黄仁勋表示,他仍希望英伟达未来能重返中国市场,但目前该公司已实际上将中国市场排除在业务预期之外。这种表态既是对投资者的现实交代,也是对政策制定者的含蓄施压。作为美国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之一,英伟达市值已突破 5 万亿美元,其 CEO 的公开批评可能对政策辩论产生影响。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遭遇,是美中科技竞争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化。企业不再能仅基于商业逻辑做决策,必须将地缘政治风险纳入战略考量。这种新常态将长期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和创新路径。
对于英伟达而言,中国市场的完全丧失虽然是重大损失,但公司整体业绩仍在强劲增长。资料中心业务营收超 410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 56%,显示美国、欧洲和其他市场的需求足以弥补中国市场的缺失。然而,从长期来看,失去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战略代价可能在未来数年逐步显现。
黄仁勋的公开表态,既是对现实的承认,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如果未来中国市场出现任何转机……都将是额外的惊喜」这句话,暗示英伟达并未完全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在等待政策环境的变化。这种等待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取决于美中关系的演变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