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 IBIT 逆势吸金 7400 万美元!比特币守住 10 万关键揭秘

关税风暴重创市场,70 亿美元加密仓位遭清算,比特币却未跌破 10 万美元,贝莱德 IBIT 在所有 ETF 撤退时持续买入,成为稳定价格的隐形支撑。

关税冲击下的比特币 ETF 分水岭

2025 年 9 月 25 日至 10 月 13 日现货比特币 ETF 流量表

(来源:Farside)

10 月 10 日,川普对中国关税威胁引发全球风险资产暴跌,比特币在 24 小时内从高点回落超 11 万美元,约 70 亿美元的杠杆仓位被强制清算。市场普遍预期现货比特币 ETF 将出现大规模赎回潮,但 Farside 数据显示出乎意料的结果:当日美国现货 ETF 总净流出仅 450 万美元,而贝莱德 IBIT 单日净流入高达 7,420 万美元。

这种「逆势吸金」现象并非偶然。10 月 13 日周一,当其他 ETF 合计流出 3.264 亿美元时,IBIT 再次逆流注入 6,040 万美元。这种结构性差异揭示了机构投资者的真实态度,也解释了为何比特币价格能在宏观恐慌后迅速企稳。

周初资金狂潮奠定防御基础

10 月 6 日至 8 日期间,美国现货比特币 ETF 经历了创纪录的资金流入:

10 月 6 日:单日净流入 12.1 亿美元(数月来最高)

累计三日:超过 20 亿美元新资金进入托管

主要贡献者:IBIT 占据流入量最大份额

这些「冲击前注入」的资金为 ETF 提供了关键缓冲。当关税消息引发抛售时,早期买入的机构投资者并未恐慌性赎回,反而在价格回落时继续加码。

IBIT 如何成为比特币价格稳定器

· 授权参与者机制的杠杆效应

ETF 赎回并非直接触发交易所抛售。授权参与者(AP)透过以下流程处理:

· 投资者赎回 ETF 份额

AP 透过期货和现货市场对冲风险

· 比特币实际转移延迟数日完成

10 月 10 日的小幅净流出原本可能引发 AP 的对冲性抛售,但 IBIT 的 7,420 万美元流入抵消了这种压力,使得整体一级市场保持中性,避免了连锁式抛售。

· 持有者结构的分化优势

贝莱德 IBIT 在关税日逆势流入 7,420 万美元,而其他 ETF 则合计流出资金。这种分化源于持有者结构差异:IBIT 拥有费用最低(仅 0.25%)、规模最大的优势,吸引了以机构为主的长期配置型资金。相比之下,中小型 ETF 散户比例较高,在市场波动时面临更大赎回压力。

这种分化显示高净值投资者与机构在市场波动时的抗压性更强,他们将价格回落视为加码机会而非退出信号。

衍生品清算 vs. ETF 稳定性:两种力量的对抗

70 亿美元清算主要来自杠杆衍生品仓位,而非 ETF 持有者恐慌。两个市场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

衍生品市场采用高杠杆操作,价格波动时触发瞬间清算,大幅放大市场波动。10 月 10 日的暴跌中,期货和永续合约的强制平仓形成连锁反应,短时间内制造了巨大抛压。

现货 ETF 市场则具备结构性缓冲优势:投资者无法使用杠杆、赎回流程存在时间延迟、授权参与者的对冲机制分散了抛售压力。这些特性使 ETF 在暴跌中充当「减震器」角色。

10 月 13 日比特币反弹至 10.5 万美元区间,正是 IBIT 持续买入与衍生品清算完成的双重作用。当川普发布「对中国谈判保持开放」讯号后,市场情绪迅速修复,而 ETF 体系的稳定结构为反弹提供了流动性基础。

三大关键启示

1、买家群体分散化

并非所有 ETF 持有者行为一致。IBIT 的机构客户在波动中视为买入机会,而中小型 ETF 面临散户赎回压力。这种分化在未来市场波动中可能持续发挥稳定作用。

2、周初流入改变起点

10 月初注入的 20 亿美元像压舱石,提供了价格下方的支撑。这些新持有者尚未获利,赎回意愿低,形成了价格的天然防线。

3、监管产品减缓恐慌

相比 2021 年牛市中衍生品主导的暴涨暴跌,ETF 时代的比特币展现更强的价格韧性。机构级产品正在改变加密市场的波动特性。

· 比特币现货 ETF 开启机构级配置时代

贝莱德 IBIT 的逆势表现证明,传统金融巨头进入加密市场后,波动性质正在改变。当散户因新闻恐慌时,机构正在系统性建仓。随着更多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透过 ETF 配置比特币,未来类似关税事件可能难以再制造 10% 以上的单日跌幅。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