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一个稳定币要多少钱?为什么银行纷纷入局稳定币?

robot
摘要生成中

曾几何时,稳定币还只是加密货币圈内用于避险和交易的“赌场筹码”。如今,它已蜕变为一个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撼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庞然大物。从支付巨头PayPal、Stripe,到华尔街的金融航母如摩根大通、Charles Schwab,甚至是传统卡组织Visa,都纷纷投身其中。

这引发了两个核心问题:发行一枚看似简单的稳定币,究竟需要多大的投入?而传统银行业,为何要冒着监管和技术的双重挑战,争相挤入这个看似已经由Tether(USDT)和Circle(USDC)双头垄断的赛道?本文将深入剖析稳定币发行背后的真实成本,并揭示银行业布局稳定币的深层战略动机。

资本与合规的硬仗

许多人误以为发行稳定币只是部署一个智能合约那么简单。然而,要合法合规地推出一款面向全球的稳定币,其背后的成本与复杂度,不亚于建立一家中型银行。

1.传统路径:千万美元级的入场券

对于想亲力亲为的发行商而言,成本主要体现在三大基础工程上:

合规与法律体系:这是最昂贵的“入场费”。发行商需要应对多个司法管辖区的监管,获取包括美国的MSB(货币服务业务)、纽约州的Bit License、欧盟的MiCA,以及新加坡的VASP等关键牌照。每一张牌照背后都是详尽的财务披露、严格的反洗钱(AML)机制和持续的监控报告义务。据市场分析,仅仅是申请香港的VASP牌照,各项成本总和就可能高达数千万港币。综合来看,一个具备全球营运资格的稳定币发行商,每年的合规与法律支出轻松可达千万美元级别。

储备金管理与流动性:稳定币的信用基石在于其储备。发行商需要将用户存入的资金投资于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如美国国库券)。当储备规模达到数十亿甚至上千亿美元时,其营运成本会急剧上升。仅资金托管一项,年费就可能达到千万美元级别。此外,为了确保用户能“即赎即兑”,发行商必须准备充足的流动性头寸以应对极端行情下的大额赎回,这套风险准备机制已十分接近传统货币市场基金。

技术系统与安全维运:这不仅仅是部署一个ERC-20合约。发行商必须建立高度稳定且可审计的技术系统,涵盖智能合约部署、多链铸造与销毁、跨链桥配置、钱包白名单、链上交易监控、安全风控以及API对接等。这套承担着“公共结算层”角色的系统,其技术与维运成本常年维持在数百万美元级别。

2.新兴模式:“稳定币即服务”降低门槛

正当人们以为稳定币是巨头专属的游戏时,新的模式正在出现。以支付巨头Stripe收购Bridge和M0为例,它们的目标并非发行自己的稳定币,而是成为“稳定币的军火商”。

Stripe将发行稳定币的复杂金融流程(如牌照、储备管理、合规)打包成一支API,让企业能够像串接线上刷卡功能一样,在几周内发行自家的品牌稳定币。全球最大的加密钱包Meta Mask推出的mUSD,正是这一模式下的首个代表案例。这意味着,发行稳定币正从一个高度专业的金融问题,简化为一个工程问题。这也预示着,未来市场将迎来稳定币“百花齐放”的时代。

银行的必然选择

既然发行成本高昂,且市场已有USDT和USDC两大巨头,为什么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仍要前仆后继地入场?答案远比单纯的“利差收益”更为复杂。

1.直接诱因:无法忽视的“无风险”利润

稳定币发行商的商业模式极其诱人。它们将用户存入的美元(无需支付利息)购买美国国库券,在当前的高利率环境下,每年能稳定赚取4%~5%的利差。Tether公布的季度财报显示其利润高达数十亿美元,这证明了该模式的惊人盈利能力。对于手握大量客户存款的银行而言,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信用风险的庞大收入来源。

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生息时代”已经来临。如Ethena的USDe等新兴稳定币,开始将底层资产的收益分配给持币者,这直接挑战了银行“吸纳廉价存款,赚取高额利差”的传统模式。当用户可以透过持有稳定币获得超过4%的年化收益时,银行账户里那微不足道的0.07%活期利息显得极其讽刺。这种竞争压力迫使银行不得不正视稳定币,否则将面临存款大量流失的风险。

2.战略布局:超越利润的深层考量

然而,对于Charles Schwab或摩根大通这样的机构,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利润。发行自有稳定币,是关乎未来十年生存与领导地位的关键布局。

品牌、叙事与领导力: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发行稳定币成为机构展示其“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最直接方式。这不仅是一个支付工具,更是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宣言,宣告自己是数位金融未来的定义者,而非被动的跟随者。

控制权与生态闭环:银行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客户将资金转换为USDC或USDT,脱离其金融体系。发行自有品牌的稳定币,可以将客户资金和交易行为牢牢锁定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避免价值外溢。这不仅能保留利息收入,更能掌控关键的用户数据和交易流。

为未来代币化铺路:传统金融的未来是资产代币化(RWA),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房地产,未来都可能在区块链上发行和交易。而稳定币,正是这个未来交易市场的底层结算工具。银行现在布局稳定币,就像在高速公路建成前抢先建立收费站,是为未来更庞大的代币化市场做基础设施准备。

监管清晰化带来的机遇:随着美国《GENIUS法案》等法规的推进,稳定币的监管路径正逐渐清晰。这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合规的入场框架。在明确的规则下,银行可以利用其深厚的合规经验和品牌信誉,发行比现有加密原生稳定币更受信赖的产品,将监管从壁垒变为护城河。

金融新秩序

稳定币的演进,貌似是一部去中心化理想被现实收编,最终融入主流金融的历史。它从一个旨在绕开传统体系的革命工具,逐渐变成了由监管和传统巨头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

所以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转折: 发行门槛正在两极分化:一方面,合规的重资产模式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稳定币即服务”正在催生大量客制化、功能型的稳定币。市场格局正在从双头垄断走向多极化:Tether和Circle的垄断地位正被交易所、钱包、金融科技公司乃至银行发行的各类稳定币所侵蚀。跨链技术的成熟使得用户切换稳定币的成本趋近于零,网络效应正在减弱。稳定币的终极形态或是“可编程货币”:它真正的革命性不在于转账速度或成本,而在于其可编程性。从实时结算的薪资、自动执行的B2B支付,到无需人工干预的保险理赔,稳定币正在重塑金钱的定义。这也是为什么Visa这样的支付巨头积极探索将稳定币用于跨境结算的原因。

回到最初的问题:银行入局稳定币,不仅是为了分一杯羹,更是为了不在下一代金融革命中被淘汰出局。他们发行的不仅仅是一个代币,而是自身在未来金融秩序中的一席之地。这场竞赛的胜负,将不再由资产负债表的大小单独决定,更取决于谁能更好地将信任、技术与叙事写入全球金融的底层代码之中。而这部宏大的历史,才刚刚开始。

USDC-0.03%
USDE-0.03%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