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奖转不停!Gate 广场第 1️⃣ 3️⃣ 期秋季成长值抽奖大狂欢开启!
总奖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周边、大额合约体验券等你来抽!
立即抽奖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攒成长值,解锁更多抽奖机会?
1️⃣ 进入【广场】,点头像旁标识进入【社区中心】
2️⃣ 完成发帖、评论、点赞、社群发言等日常任务,成长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气再差也不亏,手气爆棚就能抱走大奖,赶紧试试手气!
详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InfoFi 浪潮:华语 KOL 影响力数据与图鉴
在加密世界,影响力成为稀缺资源,华语 KOL 如何塑造叙事、推动共识与引导资金流向? (前情提要:KOL 自述:InfoFi 来了,我的流量降到了历史低谷 ) (背景补充:注意力=资产,InfoFi 赛道还有潜力吗? ) Who Controls Attention,Controls Market —— Animoca Brand Research 在加密世界的演进史中,稀缺资源的形态正悄然发生转变——从算力 (Proof of Work),到资金 (Proof of Stake),再到「影响力」(Proof of Influence)。InfoFi 的浪潮之下,资讯被重新定价,观点成为资产,而 KOL,正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节点。 他们不是媒体,却引导叙事;不是专案方,却推动共识;不是机构,却牵动资金。无论是埋伏 Alpha 的精准判断,还是穿越周期的深度思考,抑或是面对市场情绪时的坚定发声——每一位持续输出的内容创作者,都在参与一场关于影响力的「新经济实验」。 我们正见证一个时代:人人皆可成为 KOL,但并非人人都能留下印记。 为此,XHunt 与 Biteye 联合发布这份《华语 KOL 影响力图鉴》,试图厘清他们在加密生态中的真实角色、演变路径与经济模型,并通过资料与访谈,呈现一幅属于中文语境的「KOL 图谱」。 1.什么是 KOL? KOL,即关键意见领袖,是指在特定领域拥有话语权,能引导舆论、塑造共识并影响决策的人。在加密世界,这个身份被赋予了更强的金融属性和市场权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 持续的跨平台输出: 通过 Twitter(X)、Telegram、Discord、YouTube、podcast 等平台持续产出加密相关内容。 2. 鲜明的专业定位: 研究型:以投研见长,深耕宏观经济、链上资料、技术架构、基本面等。 交易型:以实盘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著称,具备明显的「带单效应」。 3. 多元的行业角色: 独立型:个人研究员、资深投资者或部落客,以独立观点和长期积累树立声誉。 社区型:依托大型社群,通过群体互动放大其影响力。 机构型:背靠 VC、交易所、投研机构等获取一线资讯资源。 加密行业的 KOL 不仅是舆论的塑造者,更是资金流向与市场情绪的温度计。他们的影响力与代币价格、流动性甚至专案发展深度耦合,这使得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市场中激起涟漪。 2、KOL 的演变史:从极客到影响力节点 「没有谁生来就是 KOL。」他们的成长轨迹,与行业周期同频共振。 2015 年以前,技术布道时代 加密世界隐匿于 Bitcointalk 等极客论坛。影响力属于掌握技术解释权的矿工、开发者和早期布道者,如撰写《Bitcoin Magazine》的 Vitalik Buterin。但这一时期 KOL 们的影响力停留在小圈子内,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2017 年:ICO 与首个转折点 ICO 热潮催生了市场对「懂哥」的迫切需求——他们解读专案、撰写研报,成为首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 KOL。可惜的是,部分 KOL 在这一时期出现付费站台、收费喊单等乱象,「9.4」事件后,KOL 潜在的法律风险开始暴露。 2020 年:专业化分工的开启 DeFi 与 NFT 的爆发,推动 KOL 走向专业化。这一时期 KOL 借助 Dune、Nansen、Glassnode 等工具分析链上数据、提炼自身观点,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这一时期 DAO 概念的出现,让 Discord 与 Telegram 成为加密用户的乐园,也帮助 KOL 将公域流量转为私域沉淀。 2022-2023 年:流量变现与机构化探索 头部 KOL 开始系统性地将影响力变现:与做市商、交易所合作成为流量入口,或撰写深度研报、孵化专案,向小型机构演变 2024 年至今:人人都是 KOL Friend.Tech、Pump.fun 等链上社交与 MEME 币协议,为创作者经济提供了新土壤,cKaito 的 Yaps 更是掀起 InfoFi 的浪潮。GPT 等大语言模型则大幅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使得成为 KOL 变成一件「0 门槛」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推文同质化与「花式起号」的新挑战 KOL 是区块链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专案方和交易所来说,KOL 是绝佳的流量入口;对初入 web3 的新人来说,KOL 是免费的老师。十年演变,KOL 生态已形成一个层级分明又相互联结的网路: · 头部:如 CZ、Vitalik,数量稀少但地位稳固,具备跨地域、跨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 腰部:他们是垂直赛道的佼佼者,无论是在 L2、RWA、AI 还是 Memecoin 领域,都能凭借「车头」、「喊单」或「维权」打出战绩。 · 长尾:依托区域语言与私域社群来保持转化率,他们精通人情世故,时不时在贴文下面抱团取暖。 3、KOL 经济模型:影响力如何定价? 谈论 KOL 的经济模型,总绕不开那个最直接的问题:「做 KOL 能赚多少钱?」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能引领我们回到本质:KOL 如何创造价值? 我们认为,KOL 的价值核心在于解决资讯不对称,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注意力的重新配置。在加密世界这个资讯高度复杂、跨语言、跨技术的领域,他们通过筛选、翻译和解读,为用户大幅降低了搜寻与认知成本。在资讯模糊地带,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 KOL 的专业知识、历史战绩甚至公开的链上数据,便成为建立信任、形成早期共识的基石。 那么,影响力如何转化为真金白银?KOL 的变现方式呈现出多元且分层的生态: 最稳健的是基于内容与社群的现金流,例如付费订阅、付费社群、Newsletter 与 Mirror(已退出历史舞台)文章的加密原生订阅等。 更偏服务化的收入包括专案市场顾问、社区增长代运营、KOL 矩阵管理,及面向机构的研究报告、品牌广告等。最近火热的 Infofi「嘴撸」收入本质上也是专案方的市场投放费用。另外,KOL 轮也逐渐兴起,KOL 以服务来换取专案方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