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ancer V2 漏洞本週爆發,攻擊者從多條鏈上盜取 1.28 億美元資金。同時 Stream Finance 在外部基金經理披露虧損 9,300 萬美元後凍結存提款,導致其質押穩定幣 XUSD 與美元脫鉤,盤中跌至每美元 30 美分的低點。兩個事件總計損失約 2.31 億美元,但僅追回 1,900 萬美元。
(來源:X)
StakeWise 的行動方案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證明 DeFi 的緊急架構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DAO 的多重簽章觸發了合約調用,向協定控制返回了 5,041 個 osETH 和 13,495 個 osGNO。該團隊承諾根據攻擊前的餘額按比例分配損失,將災難性損失轉化為部分損失。這並非紙上談兵:資金已在鏈上轉移,DAO 也公開了該計劃,多家媒體也證實了相關數據。
速度與結果同等重要。傳統金融追償可能需要數月訴訟,而且往往只能收回極少數。而 StakeWise 利用協議自備的工具,僅用幾天時間就完成了追償。這種效率差異凸顯了 DeFi 架構的優勢:當緊急機制設計得當時,響應速度可以遠超傳統系統。
StakeWise 能夠部分挽回 Balancer 總損失的約 15%,這得益於 DeFi 多年來構建的各種機制:緊急多重簽名、合約級追回機制以及能夠在數小時內轉移資金的 DAO 治理結構。這三種機制使 StakeWise 的恢復成為可能。
緊急多重簽名:具有狹窄、預定義權限,避免權力濫用同時確保快速響應
合約級追回功能:允許治理機構撤銷特定交易的智能合約預留後門
快速 DAO 結構:能夠在單一區塊週期內進行投票和執行,無需冗長的治理流程
Berachain 增加了第四種選擇,即透過驗證者共識進行鏈級幹預。Berachain 在其原生 DEX 上運行 Balancer 風格的資金池,驗證者執行了協調的網路停止操作,執行了緊急硬分叉以隔離易受攻擊的合約,並在漏洞得到控制後恢復了運作。該操作包括暫停和回滾,這只有在區塊鏈還很年輕且足夠中心化,能夠協調驗證者行動而不會出現治理死鎖時才有效。
就在 Balancer 漏洞爆發的同一時刻,Stream Finance 在一位外部基金經理披露虧損 9,300 萬美元後凍結了存款和提款,導致其質押的穩定幣 XUSD 與美元脫鉤,跌至每美元 30 至 50 美分的低點。這種崩盤與 Balancer 的智能合約漏洞性質完全不同,它暴露的是 CeDeFi(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混合金融)的結構性脆弱性。
Stream 的崩潰可以追溯到對混合型 CeDeFi 的結構性押注,這種押注是透過外部經理人進行收益耕作,而沒有即時風險儀表板或透明的抵押品監控。這 9,300 萬美元消失在鏈下,超出了任何智能合約或驗證者協調的範圍。哪些措施奏效,哪些措施失效,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決定了下次發生九位數等級的漏洞時可用的應對工具。
此機制與智慧合約漏洞不同,因為沒有攻擊者清空資金池,沒有驗證者協調可以逆轉損失,也沒有 DAO 投票可以追回第三方管理者在鏈下持有的資金。這就是 CeDeFi 最原始的妥協形式。協議承諾提供 DeFi 的可組合性和鏈上透明度,但收益卻透過傳統的基金經理人來獲取,而這些基金經理人的運作風險框架完全不同。
當外部管理人因詐欺、操作失誤或市場損失而失敗時,由該資金支持的穩定幣就會失去錨定,而該協議也沒有任何緊急措施可以採取。用戶發現得太晚了,他們所擁有的「去中心化」穩定幣依賴於對他們從未見過的實體的信任,該實體在他們無法到達的司法管轄區運營,並且他們從未審查過相關條款。
Stream 聘請了 Perkins Coie 律師事務所進行調查,但損害已經蔓延開來。該協議的質押穩定幣 XUSD 大幅脫錨,價格追蹤機構和新聞媒體報道稱,其盤中價格跌至面值的 50% 至 70% 之間。這種脫錨的劇烈程度在穩定幣歷史上極為罕見,僅次於 UST 的徹底崩潰。XUSD 從理論上應維持的 1.26 美元跌至 0.3-0.6 美元,意味著持有者損失了超過 70% 的價值。
從數字上就能立刻看出緊急機制的限制。StakeWise 從 1.28 億美元的 Balancer 損失中追回了 1,930 萬美元,約佔 15%。截至發稿時,Balancer 的白帽賞金仍無人認領。Berachain 的回溯保護了它自己的生態系統,但無法撤銷以太坊主網或其他受影響鏈上的交易。加上 Stream Finance 的 9,300 萬美元損失,兩個事件共計約 2.31 億美元損失,但僅追回約 1,900 萬美元,追回率僅 8.2%。
DeFi 的所有舉措都奏效了,但用戶仍然損失了超過 2 億美元。雖然工具箱裡並非空空如也,但仍不足以阻止那些比審計人員更了解協議、意志堅定且技術老練的攻擊者。這個殘酷的數字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 DeFi 的防禦機制不斷進步,攻擊者的技術也在同步演進,防禦工具的進步速度尚未超越攻擊面的擴展速度。
緊急多重簽名和追回功能的存在提高了漏洞受害者的賠償底線,因為不再默認無法追回任何價值;然而,這也造成了道德風險。協議可能忽略安全審計,認為治理機制可以事後彌補損失。監管機構會注意到這一點:如果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能夠撤銷交易並凍結資金,它們實際上以類似於受託人的方式控制了網路。
這會引發政策壓力,要求建立儲備金證明儀表板、強制揭露風險,並對任何被貼上「去中心化」標籤的東西實行更嚴格的許可。對投資者而言,盡職調查的溢價已經增加。基於不透明的外部管理人或混合型 CeDeFi 架構建構的收益產品如今面臨新的風險:可能導致穩定幣錨定失效的災難性、不可挽回的損失。
宏觀經濟背景加劇了風險。Chainalysis 統計,到 2025 年年中,加密貨幣竊盜案造成的損失將超過 21.7 億美元,已經超過 2024 年全年的總額,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預計損失將達到 40 億美元。DeFi 並非唯一目標,但它仍然是其中流動性最強、也最脆弱的領域。
Balancer-StakeWise-Stream 這一系列的措施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對 DeFi 未來兩種相互競爭的願景進行的壓力測試。一方認為,緊急治理、合約等級控制和驗證者協調可以建立可信的防禦,從而縮小攻擊者的機會窗口並限制損失。StakeWise 的 15% 追回率和 Berachain 的快速硬分叉證明了這種願景的可行性。
另一方則擁抱混合結構,以鏈上透明度換取鏈下收益,接受交易對手風險作為獲得競爭性回報的代價。Stream Finance 的崩潰是這種願景失敗的典型案例。該協議將 9,300 萬美元委託給外部基金經理,但缺乏即時監控和透明披露,當經理虧損時,協議毫無應對手段。
這兩種願景如今並存,用戶每次選擇協議時都會在兩者之間分配資金。關鍵不在於攻擊是否會發生,而在於 DeFi 能否充分保護自身,從而繼續成為傳統金融之外的可靠選擇。StakeWise 的復甦證明了相關工具的存在,Stream 的崩盤則證明這些工具並不能涵蓋所有攻擊面。
即時風險儀錶板、透明的抵押品監控和鏈上儲備證明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基本要求。無法或不願公佈這些指標的協議將會遭受估值損失,這是理所當然的。
28.58K 人気度
226.47K 人気度
1.12K 人気度
245 人気度
73.83K 人気度
Balancerの脆弱性とXUSDのデペンデンス解除によるパニック!DeFiから瞬時に2億3100万ドルの資金が蒸発
Balancer V2 漏洞本週爆發,攻擊者從多條鏈上盜取 1.28 億美元資金。同時 Stream Finance 在外部基金經理披露虧損 9,300 萬美元後凍結存提款,導致其質押穩定幣 XUSD 與美元脫鉤,盤中跌至每美元 30 美分的低點。兩個事件總計損失約 2.31 億美元,但僅追回 1,900 萬美元。
StakeWise 追回 1900 萬美元的 DAO 奇蹟
(來源:X)
StakeWise 的行動方案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證明 DeFi 的緊急架構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DAO 的多重簽章觸發了合約調用,向協定控制返回了 5,041 個 osETH 和 13,495 個 osGNO。該團隊承諾根據攻擊前的餘額按比例分配損失,將災難性損失轉化為部分損失。這並非紙上談兵:資金已在鏈上轉移,DAO 也公開了該計劃,多家媒體也證實了相關數據。
速度與結果同等重要。傳統金融追償可能需要數月訴訟,而且往往只能收回極少數。而 StakeWise 利用協議自備的工具,僅用幾天時間就完成了追償。這種效率差異凸顯了 DeFi 架構的優勢:當緊急機制設計得當時,響應速度可以遠超傳統系統。
StakeWise 能夠部分挽回 Balancer 總損失的約 15%,這得益於 DeFi 多年來構建的各種機制:緊急多重簽名、合約級追回機制以及能夠在數小時內轉移資金的 DAO 治理結構。這三種機制使 StakeWise 的恢復成為可能。
StakeWise 成功追回的三大機制
緊急多重簽名:具有狹窄、預定義權限,避免權力濫用同時確保快速響應
合約級追回功能:允許治理機構撤銷特定交易的智能合約預留後門
快速 DAO 結構:能夠在單一區塊週期內進行投票和執行,無需冗長的治理流程
Berachain 增加了第四種選擇,即透過驗證者共識進行鏈級幹預。Berachain 在其原生 DEX 上運行 Balancer 風格的資金池,驗證者執行了協調的網路停止操作,執行了緊急硬分叉以隔離易受攻擊的合約,並在漏洞得到控制後恢復了運作。該操作包括暫停和回滾,這只有在區塊鏈還很年輕且足夠中心化,能夠協調驗證者行動而不會出現治理死鎖時才有效。
XUSD 崩盤暴露 CeDeFi 的結構性缺陷
就在 Balancer 漏洞爆發的同一時刻,Stream Finance 在一位外部基金經理披露虧損 9,300 萬美元後凍結了存款和提款,導致其質押的穩定幣 XUSD 與美元脫鉤,跌至每美元 30 至 50 美分的低點。這種崩盤與 Balancer 的智能合約漏洞性質完全不同,它暴露的是 CeDeFi(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混合金融)的結構性脆弱性。
Stream 的崩潰可以追溯到對混合型 CeDeFi 的結構性押注,這種押注是透過外部經理人進行收益耕作,而沒有即時風險儀表板或透明的抵押品監控。這 9,300 萬美元消失在鏈下,超出了任何智能合約或驗證者協調的範圍。哪些措施奏效,哪些措施失效,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決定了下次發生九位數等級的漏洞時可用的應對工具。
此機制與智慧合約漏洞不同,因為沒有攻擊者清空資金池,沒有驗證者協調可以逆轉損失,也沒有 DAO 投票可以追回第三方管理者在鏈下持有的資金。這就是 CeDeFi 最原始的妥協形式。協議承諾提供 DeFi 的可組合性和鏈上透明度,但收益卻透過傳統的基金經理人來獲取,而這些基金經理人的運作風險框架完全不同。
當外部管理人因詐欺、操作失誤或市場損失而失敗時,由該資金支持的穩定幣就會失去錨定,而該協議也沒有任何緊急措施可以採取。用戶發現得太晚了,他們所擁有的「去中心化」穩定幣依賴於對他們從未見過的實體的信任,該實體在他們無法到達的司法管轄區運營,並且他們從未審查過相關條款。
Stream 聘請了 Perkins Coie 律師事務所進行調查,但損害已經蔓延開來。該協議的質押穩定幣 XUSD 大幅脫錨,價格追蹤機構和新聞媒體報道稱,其盤中價格跌至面值的 50% 至 70% 之間。這種脫錨的劇烈程度在穩定幣歷史上極為罕見,僅次於 UST 的徹底崩潰。XUSD 從理論上應維持的 1.26 美元跌至 0.3-0.6 美元,意味著持有者損失了超過 70% 的價值。
2.31 億損失與 15% 追回率的殘酷現實
從數字上就能立刻看出緊急機制的限制。StakeWise 從 1.28 億美元的 Balancer 損失中追回了 1,930 萬美元,約佔 15%。截至發稿時,Balancer 的白帽賞金仍無人認領。Berachain 的回溯保護了它自己的生態系統,但無法撤銷以太坊主網或其他受影響鏈上的交易。加上 Stream Finance 的 9,300 萬美元損失,兩個事件共計約 2.31 億美元損失,但僅追回約 1,900 萬美元,追回率僅 8.2%。
DeFi 的所有舉措都奏效了,但用戶仍然損失了超過 2 億美元。雖然工具箱裡並非空空如也,但仍不足以阻止那些比審計人員更了解協議、意志堅定且技術老練的攻擊者。這個殘酷的數字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 DeFi 的防禦機制不斷進步,攻擊者的技術也在同步演進,防禦工具的進步速度尚未超越攻擊面的擴展速度。
緊急多重簽名和追回功能的存在提高了漏洞受害者的賠償底線,因為不再默認無法追回任何價值;然而,這也造成了道德風險。協議可能忽略安全審計,認為治理機制可以事後彌補損失。監管機構會注意到這一點:如果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能夠撤銷交易並凍結資金,它們實際上以類似於受託人的方式控制了網路。
這會引發政策壓力,要求建立儲備金證明儀表板、強制揭露風險,並對任何被貼上「去中心化」標籤的東西實行更嚴格的許可。對投資者而言,盡職調查的溢價已經增加。基於不透明的外部管理人或混合型 CeDeFi 架構建構的收益產品如今面臨新的風險:可能導致穩定幣錨定失效的災難性、不可挽回的損失。
宏觀經濟背景加劇了風險。Chainalysis 統計,到 2025 年年中,加密貨幣竊盜案造成的損失將超過 21.7 億美元,已經超過 2024 年全年的總額,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預計損失將達到 40 億美元。DeFi 並非唯一目標,但它仍然是其中流動性最強、也最脆弱的領域。
DeFi 防禦的兩種願景與最終考驗
Balancer-StakeWise-Stream 這一系列的措施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對 DeFi 未來兩種相互競爭的願景進行的壓力測試。一方認為,緊急治理、合約等級控制和驗證者協調可以建立可信的防禦,從而縮小攻擊者的機會窗口並限制損失。StakeWise 的 15% 追回率和 Berachain 的快速硬分叉證明了這種願景的可行性。
另一方則擁抱混合結構,以鏈上透明度換取鏈下收益,接受交易對手風險作為獲得競爭性回報的代價。Stream Finance 的崩潰是這種願景失敗的典型案例。該協議將 9,300 萬美元委託給外部基金經理,但缺乏即時監控和透明披露,當經理虧損時,協議毫無應對手段。
這兩種願景如今並存,用戶每次選擇協議時都會在兩者之間分配資金。關鍵不在於攻擊是否會發生,而在於 DeFi 能否充分保護自身,從而繼續成為傳統金融之外的可靠選擇。StakeWise 的復甦證明了相關工具的存在,Stream 的崩盤則證明這些工具並不能涵蓋所有攻擊面。
即時風險儀錶板、透明的抵押品監控和鏈上儲備證明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基本要求。無法或不願公佈這些指標的協議將會遭受估值損失,這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