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ble在20分钟内以8.25亿美元TVL完成第一阶段,并已推出公测网。然而热度背后,稳定币集中风险、内部人士持仓,以及该项目究竟能否真正解决支付问题还是只是制造新“接盘侠”等问题,令人担忧。以下为客观分析:
项目简介:USDT原生Layer 1区块链,由Tether核心成员主导——但究竟谁是最大受益者?
数据表现:完成28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8.25亿美元预售(20分钟超额认购——是否过快?),公测已上线,主网上线尚需数周,早期内部人士已准备退出
核心论点:稳定币需要支付通道,但Stable的架构更利好早期持仓者,普通投资者则处于“最后一棒”劣势

实际解决的问题:
USDT作为Gas费,消除了双币切换,确实便利。但必须直问:用户真的在意,还是只是在追逐预售收益?
客观评价:
• 确实解决了稳定币转账的Gas费问题
• 但Solana/Polygon已支持10万美元转账,手续费不足1美元
• Tether USDT0跨链无需新L1也能实现类似体验
• 实际痛点或低于宣传
真实价值:
机构级支付基础设施,而非零售支付。普通投资者面临较高风险,机构则掌握协议核心利益。
风险信号#1:为问题造解决方案
USDT转账本就便宜。在@ Solana上低于1美元。为何要为10-20%降费上线全新L1?
竞争现状:
• @ Plasma($XPL):理念相似,融资较少,代币经济模型有差异
• @ Solana + $USDT:USDT日交易量达50亿美元,摩擦极低
• @ LayerZero_Core / $USDT0:跨链USDT无需新增基础设施
Stable不具备绝对优势原因:
• 首发优势虽有,但6个月即可被复制
• 替代方案同样可用,网络效应难积累
• 验证节点高度集中(仅30+主要节点),中心化风险突出
风险信号#2:时机选择存在巧合因素
GENIUS法案(美国稳定币监管法案)通过后,@ Tether_to迅速推进新L1,随后预售超额认购39倍,显示高度协同
8.25亿美元预售:实证分析
• 20分钟超额认购(恐慌性买入驱动而非自然需求)
• 95%极可能来自鲸鱼和提前获知的内部人士
• 普通投资者无恐慌性买入阶段(过快认购完毕)
• 资金锁定至主网(主网前无法退出)
市场指向:
机构兴趣确实存在,但资金分布高度集中。主网上线后,早期内部人士或将大幅抛售。普通投资者在市场热度高峰入场。
公测活跃度(有限):
• Discord超600人(对主流L1来说不算多)
• 开发者活跃度待观(测试网仅2周)
• 真实应用需主网上线后才有
• 实际交易量暂无数据
风险信号#3:预售结构
资金锁定金库至主网开放,资金解锁后可能出现集中抛售。早期存款者成为主网上线后的卖方
故事吸引力:
• 监管明朗(GENIUS法案)带来紧迫感
• @ Tether_to背书释放机构信号
• 支付基础设施缺口真实存在
• 时机似乎顺理成章
故事漏洞:
• “USDT作为Gas费”只是渐进改进,非颠覆性创新
• 稳定币普及并不依赖新L1
• 真实受益者为协议内部人士,非普通用户
• 普通投资者叙事:“持稳赚收益”(典型上周期陷阱)
风险信号#4:监管叙事过于“完美”
GENIUS法案通过后,恰好推出USDT L1,更像早已结构化、只等监管窗口的安排
实际受益者:
• @ paoloardoino(Tether CEO):若Stable成为主流支付通道,将直接获益
• @ bitfinex:流动性提供商,赚取交易手续费
• Franklin Templeton:新兴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 早期种子轮:主网上线热潮时退出
受损方:
• 参与预售金库的普通投资者
• 主网后期入场者
• 期望“免费支付”的用户(最终会以其他方式付费)
风险信号#5:利益冲突
Tether CEO支持用$USDT作为原生Token的基础设施——他将在采用中直接获益,且未披露重大利益冲突。
风险信号#6:内部持仓
2800万美元种子轮或获得超大额度,预售多为内部人士。主网公开后,内部人士极有可能在普通投资者恐慌性买入期集中出售。
为何选择此时上线?
• GENIUS法案带来监管“庇护”
• 稳定币情绪高涨
• 时机选择存在巧合因素
潜在风险:
• 监管变动(GENIUS法案受阻)
• 竞争性稳定币L1更快上线
• 主网上线后交易量不及预期
• 内部人士抛售引发币价大幅下跌
客观结论:
上线时点=“等监管明朗立即推向市场”,要么执行力极强,要么高度协同
最终得分:38/60(63%)
多头逻辑(依然成立):
全球支付基础设施极其重要。USDT原生网络未来大概率成为标准,早期布局者将收获价值,主网执行稳健。
空头逻辑(同样成立):
• 内部人士提前布局,普通投资者后入
• 方案本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 Token结构利好早期存款者,不利主网买方
• GENIUS法案若受阻,监管风险加剧
值得关注的事实:
这可能确实是一次有价值的基础设施机会。但分配机制极度偏向内部人士。早期存款者将在主网恐慌性买入期集中出售,普通投资者则在高点接盘,这是一种典型模式。
结论:
Stable技术实力确实不俗,也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时机、预售结构以及内部持仓都套用了“基础设施上线利好内部人士”的行业惯例。这并不意味着项目本身不好,但风险极度不对称。
需注意市场入场时机🚩
非投资建议,但请注意:机构预售20分钟即认购完毕,普通投资者还在问“Stable是什么?”——内部人士与普通投资者的入场时机差异导致风险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