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币是货币还是资产?(深度长文)

核心观点: 以太坊独特的架构决定了以太币能够成为货币, 而其蓬勃的生态则决定了以太币还是一项有储备价值的资产。

以太币并不是为支付而生的,这有别于比特币。2009 年,比特币开创了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解决了双花问题,让分布式账本第一次大规模落地。尽管每秒处理容量很小,但在货币支付的领域其已经完成了空前的创新。2015 年的以太坊最初的构想则是创造一个庞大的去中心化计算机,使其能自如运行程序,解决合同的违约风险。而合同本就是价值和利益的约定,这种属性属于资产的重要定义,可以说以太坊创立之初就与资产在暗处紧密相连。但陌生的计算机概念和浮躁的炒作风气,让这些关键的底层逻辑被搁置在一角,舞台中央是火热的所谓的炒币、挖矿、交易……仿佛所有加密货币都只是投机的工具,是虚拟世界的股票,是数字钱包里的一团空气……

以太币能成为货币,不是因为它能在交易所被买卖,而在于它是以太坊网络中的价值衡量。正如前言,以太坊是一个立体的区块链网络,不仅支持点对点支付,更能够承载智能合约,完成预设的一系列操作。这种合约一旦成功上载,无法被删除、修改、终止,除非整个以太坊代码进行针对性更新。智能合约扮演了现实世界中司法机关、公证机构的角色,而且与生俱有强制执行的能力。这一系列复杂的代码操作,需要进行价值的衡量,才能让区块链的维护者们乐于将其上载到区块链网络。以太币的概念,此时便出现。所以在逻辑上,以太币是以太坊架构下被迫诞生的产物。因此,当前对于以太币价值质疑的论调,犹如水中捞月,即便要质疑,也应该质疑智能合约的价值、区块链的价值。

在以太坊内,以太币是通用的一般等价物,但为什么也能跨越虚拟与现实,成为真实世界的货币?传统理论讲货币的五大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支付手段、4.贮藏手段、5.世界货币。以太币显然都已充分满足,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必要性而非可行性。有必要在这个时代使用加密货币吗?非常有必要。回顾人类社会的货币发展史,从贝壳到铜币,从黄金到纸币。货币的形态逐渐抽象化,这是贸易发展的要求,也受益于技术进步的支持。而货币的属性也从自然资源赋予的实物价值转变为法律背书的信用价值。部落地区的支付,依赖贝壳;国家内部的支付,依赖法币;全球流通的支付依赖什么?以太币可以胜任,其只要在链上,就可以全球流通,没有任何时空限制。这与先前所讲的货币演化历史事实上一脉相承,既是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要求,也受到了区块链落地的技术支持。同时,其属性的订立依据,不仅可以包含法币的法律授权,更源自无法篡改的去中心化技术。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有无形资产一项。古人也许不愿意接受,为什么商誉能成为一家制造业公司的重要价值组成部分。其实对于现代人而言,黄金和以太币也都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全球黄金货真价实用在制造业领域的只有不到 7%,其次实用的是作为珠宝,占据了 37%。但人们直观的感受是,黄金是沉甸甸的,但凡锁在保险柜是能在乱云飞渡之中仍从容的,加密货币似乎虚无缥缈。而事实却是,保险柜里的黄金被谁熔了算谁的,以太币的所有权则记录在全球的每一台电脑之中(目前全球参与以太坊的全节点超 100 万,记录账目信息的电脑更多)。此外,以太币同样具有黄金的稀缺性。自从 2022 年 The Merge 升级后,以太币的总供应量就在 1.2 亿枚的水平实现了动态平衡,有时甚至会因为链上活动频繁而缩减。物以稀为贵的价值理论有两方面尺度,一方面是真的稀缺,另一方面是真的需求。黄金早已在春秋战国时代完成了投资者教育,而以太币即便达成了稀缺的方面,大众的需求认知的确还有很大的教育空间。而这部分空白亦将成为以太币价值的杠杆。但以太币作为对冲通胀和信用风险的工具,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综上,我们已经充分说明了以太币作为现实世界货币的可行性、必要性、合理性。当我们掏出钱夹里的纸币,货币只能是货币,只能是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及等价物。但以太币是货币,又不仅是货币,甚至能成为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使用时间超过一年的资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厂房即是根正苗红的固定资产。巧合的是,以太坊也是一个巨大的工厂,其是全球近 60%DeFi(约 800 亿美元)的土壤和支柱。一旦以太坊崩塌,至少这 800 亿美元的金融产品随即灰飞烟灭。但以太坊与混凝土厂房不同的是,后者随着年限折旧,价值量会越来越低;前者则会随着建筑物的层层搭建,价值量越来越高。这也正是以太坊升级的主要路线:扩容。通过让 Layer2 支持更大容量的数据处理,更紧密无间的联合 Layer2 和以太坊主链,实现其在 Web3应用、去中心化金融、传统资产代币化等领域更庞大的承载力、更立体的服务力。尽管当前 DeFi 的重心还徘徊在数字原生资产,但传统资产代币化方兴未艾,未来其版图的扩张终究让世人清醒的认识到:以太坊代表的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技术就是数字世界的钢筋混凝土。

这个世界的很多资产都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但以太币绝不是二环内的四合院。以太币已经从边缘的小众潮流单品,变成了众多国际大机构趋之若鹜的投资标的。截止 2025 年 8 月 4 日,全球以太币 ETF 总市值已突破 200 亿美元。仅美国以太币现货 ETF 在 7 月份就录得超 54 亿美元的净流入,这其中大部分是机构的购买需求。此外,Sharplink、BitMine、Bit Digital 等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储备以太币,全球上市公司公开持有以太币总价值超 51 亿美元。同时,以太币的长期持有者占比在 2024 年从年初的 59%上升至年末的 75%。需求侧已经充分证实,以太币正在成为一项国际机构争相囤积的储备资产。但资产也有不良资产和优质资产的分别。这二者本质上讲,是收益、波动和流动性的区别。以太币和比特币可以算是全球流动性居于前列的资产,因为其能够在全球任何时刻交易,且在各大交易所内订单薄深度较强,买卖匹配效率很高。此外还能支持链下交易、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而其波动率的确是广为投资者所诟病的一大风险,在完全自由的市场下,没有涨跌幅限制、没有熔断机制、甚至还有交易所崩溃的风险。但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越来越呈现理性的趋势,尤其是今年内对于降息预期变动、关税政策反复、伊以战争始末等的反应,充分体现了其价格与基本面、政策面强相关的特征,基本上很难出现无法事后解释的异常趋势。而在收益上,以太币更有独特的质押机制,可以获得近乎于无风险的回报,目前年化收益率约在 2.93%。虽然该收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也正说明了参与者的不断累积,份额在不断被稀释,当市场盘子越来越大,以太币终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质资产。

其实以太币之类的加密货币被列为资产由来已久,但大多要么是基于否认其货币属性、证券属性而作的归属,要么仅认为其近似于黄金,只有收藏价值,不属于生产性资产。贮藏价值方面,前文已经做了充分的说明,其在以太币总量保持稀缺的同时,还要支持以太坊生态的不断扩张。也即是每一单位的以太币将承载更大份额的链上资产,这个趋势正在不断上升。于是有人认识到,以太币不仅仅是数字黄金,更是数字石油,能驱动数字世界众多金融工具。然而,石油不能自我繁殖,以太币却可以。持有以太币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以太坊质押验证,共同维护区块链建设而获得回报。所以在这个层面,以太币甚至具备了生产性资产的某些性质。但最终能够落地坐实,仍然需要链上与链下资产的融合贯通。比如通过 RWA 的方式,将传统资产上链,这不仅仅是锁定传统资产价值的过程,更是锁定以太币价值的过程。而这已成为大势所趋。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发现,以太币或者以太坊,仍然处于一个演进的阶段。以太坊的不断进化,为以太币提供了持久的成长性。从数字世界建造者的角度,以太币的价值在于其是这个世界一砖一瓦的定价工具,维持了整个区块链的正常运转。而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的投资者角度,以太币就是这个巨大数字世界的股份。还是每年有股息,股份还不会被稀释的股票。

ETH5.7%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