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空投狂潮到"吆喝經濟":一個內容創作者的加密社交之旅2023年4月,我和幾位朋友踏入了加密推特(CT)的世界。那時,我們專注於撰寫空投策略。每條推文需要1-2小時的精心制作,卻能在短短12小時內獲得10萬次瀏覽。我們的日常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循環:起牀、寫作、發布、飲食、休息,然後重復。回首往事,那段時期堪稱黃金歲月。我們這個小型創作者羣體的影響力可能佔據了整個CT約10%的關注度。就個人而言,每月都會收到一兩個項目方的合作邀請,但當時我們更看重的是影響力而非金錢。有一天早晨,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僅有1萬粉絲的帳號竟然獲得了40萬次瀏覽量。那一刻的喜悅遠超過我錢包裏的數字帶來的滿足感(盡管那時候我的存款只有四位數,但那已經是我人生中賺到的最多的錢了)。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2023年9月,算法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我暫時離開了CT,直到12月才回歸。原因很簡單,現實生活中有些有趣的事情需要處理,所以每月最多只發三條推文。大約在2023年8月,我意識到空投領域並非長久之計,不適合我的發展。我決定轉型成爲一名DeFi新手。如今,那些曾經活躍的空投內容創作者去哪裏了?我在信息流中幾乎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2023年12月,我的CT生涯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嘗試新的寫作風格,投入更多心血,改進配圖,拓展人脈,但瀏覽量卻反而下降了。你可能會問,瀏覽量真的減少了嗎?確實如此。我付出了比以往多得多的精力,但推文的瀏覽量卻只有2萬次。偶爾能達到10萬次,但總體情況仍不如從前。現在的情況如何?隨着InfoFi概念的興起,低質量內容充斥了整個平台。內容的整體質量大幅下降,99%的人發帖都是因爲"某協議將5%的代幣分配給了內容創作者,我得多發幾條"。項目給予內容創作者的獎勵越多,情況就越糟糕。更讓人沮喪的是,我感覺現在我的內容質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投入的精力也在同步增加,但瀏覽量和新增關注者數量卻降到了歷史最低。我的整個信息流都充斥着毫無價值的內容。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也許在市場平淡的時候,我們應該盡量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提升質量,努力做到獨一無二。對所有內容創作者來說,這條路越來越難走,只有最強大的人才能生存和繁榮。無論是在CT還是現實生活中,保持專注和耐心都很重要。相信終有一天,你的努力會得到回報。
InfoFi時代的CT困境:從空投狂潮到內容質量挑戰
從空投狂潮到"吆喝經濟":一個內容創作者的加密社交之旅
2023年4月,我和幾位朋友踏入了加密推特(CT)的世界。那時,我們專注於撰寫空投策略。每條推文需要1-2小時的精心制作,卻能在短短12小時內獲得10萬次瀏覽。我們的日常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循環:起牀、寫作、發布、飲食、休息,然後重復。
回首往事,那段時期堪稱黃金歲月。我們這個小型創作者羣體的影響力可能佔據了整個CT約10%的關注度。就個人而言,每月都會收到一兩個項目方的合作邀請,但當時我們更看重的是影響力而非金錢。
有一天早晨,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僅有1萬粉絲的帳號竟然獲得了40萬次瀏覽量。那一刻的喜悅遠超過我錢包裏的數字帶來的滿足感(盡管那時候我的存款只有四位數,但那已經是我人生中賺到的最多的錢了)。
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2023年9月,算法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我暫時離開了CT,直到12月才回歸。原因很簡單,現實生活中有些有趣的事情需要處理,所以每月最多只發三條推文。
大約在2023年8月,我意識到空投領域並非長久之計,不適合我的發展。我決定轉型成爲一名DeFi新手。如今,那些曾經活躍的空投內容創作者去哪裏了?我在信息流中幾乎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2023年12月,我的CT生涯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嘗試新的寫作風格,投入更多心血,改進配圖,拓展人脈,但瀏覽量卻反而下降了。
你可能會問,瀏覽量真的減少了嗎?確實如此。我付出了比以往多得多的精力,但推文的瀏覽量卻只有2萬次。偶爾能達到10萬次,但總體情況仍不如從前。
現在的情況如何?
隨着InfoFi概念的興起,低質量內容充斥了整個平台。內容的整體質量大幅下降,99%的人發帖都是因爲"某協議將5%的代幣分配給了內容創作者,我得多發幾條"。項目給予內容創作者的獎勵越多,情況就越糟糕。
更讓人沮喪的是,我感覺現在我的內容質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投入的精力也在同步增加,但瀏覽量和新增關注者數量卻降到了歷史最低。我的整個信息流都充斥着毫無價值的內容。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
也許在市場平淡的時候,我們應該盡量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提升質量,努力做到獨一無二。對所有內容創作者來說,這條路越來越難走,只有最強大的人才能生存和繁榮。無論是在CT還是現實生活中,保持專注和耐心都很重要。相信終有一天,你的努力會得到回報。